首页 > 今日建安 > 政务要闻

我区农民闯荡“姜”湖 发展生姜电商

【信息时间:2020-01-14 09:27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2019年12月27日,记者在河街乡大路李村遇到了一位侃侃而谈的致富带头人。他叫李学申,是一位精神抖擞的中年汉子。他种植生姜、火龙果等经济作物,不但自己致富,而且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奔小康。

种植生姜  他善于和土地打交道

“泡茶不是我的本行,和土地打交道才是。”李学申手忙脚乱地泡好一壶热茶,端着杯子带着记者走向地头。“我以前种的生姜个头儿大,上过《许昌晨报》。”李学申对自己种植的生姜颇为自豪。那是2017年11月的事。李学申种植的生姜个头儿大,一块普通生姜的重量超过3公斤,最大的一块生姜足足有4.5公斤。周边农民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生姜,纷纷前来围观。

“生姜的产量受天气影响太大。如果有一段时间全是阴雨天,就会导致日照时间不足,影响生姜的根、茎生长。好的年份亩产量能达到7500公斤,一般的年份只有6000公斤。有的时候下大雨会让生姜‘生病’,但我有解决的办法。”李学申种植生姜六七年,经验丰富。

“生姜一年只产一次,每年春季种植,霜降前收获。”还没等记者发问,李学申就把老底儿都抖搂出来。“前段时间收生姜,两个人配合,将特制的铁叉扎进土里0.3米左右。一个人拨,一个人撬,生姜就从地里出来啦。”李学申颇有心得。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每亩的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李学申抑制不住的喜悦始终挂在脸上。收获的生姜全都储存在地窖里,过完春节开始售卖。

李学申承包的地里,还种植着火龙果等水果。火龙果属热带水果,在许昌,塑料大棚种植技术能解决它的越冬问题。南方的火龙果六成熟时就要摘下往北方运输。在他的地里,火龙果长到八九成熟时才摘下来,汁多味美,味道不输南方的火龙果。

种植药材能致富,但不了解行情的时候需要交“学费”。李学申以前种植过金银花等药材,却遭遇了价格的巨大波动,第一年挣10多万元,第二年却赔10多万元。李学申意识到,自己要选择一种靠谱儿的经济作物。

2013年,他到陕西参加农业博览会,发现生姜适合在河街乡肥沃的土地上种植。通过学习和试验,他培育出了品质好、产量高、无污染的生姜。除了自己种植生姜外,李学申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种植。他提供种子、技术,采取新型合作模式,平时村民只要管理好田地即可。有的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跟着他种植了三五亩,收益远超一般农作物。今年,该村将有更多的村民加入种生姜的行列。

 “生姜收益高,但有个大忌,那就是不能连续种植。否则,不仅影响生姜的产量,而且影响生姜的品质。”李学申介绍,在生姜种植间歇期,可以种植大葱、洋葱等作物。李学申一门心思研究生姜的种植,牵头成立了建安区生姜协会,并担任会长。建安区生姜协会扶持了10多个种植户一同种植生姜,总计有2000亩。周口、开封等地也有李学申的学生。

翻看李学申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姜。“巧用生姜治病”“睡觉时生姜放在枕边有奇效”……当一个人真正全身心投入某一项事业时,他一定能取得成功。

发展生姜“电商”  拉长生姜产业链

如今,好东西也需要进行推广。李学申准备把自己家的二楼腾出来,专门用来发展生姜“电商”。李学申种植的生姜往往还没收获就被预订一空,他何苦为难自己?“居安思危,不发展就要被淘汰。生姜和所有农作物一样,面临病虫害、价格波动等风险,发展‘电商’是两条腿走路。要跟得上这个时代。”李学申对种植业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如今,生姜早已不只是炒菜时的调味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李学申自然不想只做农产品的生产者,想拉长生姜产业链。“把姜秆碾碎做饲料是初级加工,将生姜榨汁或者磨粉用作泡脚材料是稍微高级点儿的加工,把生姜制成姜片成为休闲食品是更高级别的加工。”李学申告诉记者,他还想打造生姜研学基地,在生姜收获期开展观光旅游,让孩子体验动手挖生姜的快乐。他的这些构想,都在稳步实现。

在建安区生姜协会的墙上,挂着一幅笔力遒劲的书法作品,内容是“一统姜山”。“这幅书法作品的口气大了一点儿,但种植生姜是我们的心愿。”李学申感慨道,“我们既然选择了种植生姜,就要努力让大伙儿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