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区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获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
荣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四美乡村示范区;
……
一串串荣誉折射出建安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建安区抢抓许昌全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机遇,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方针和五大振兴要求,先行先试、探索路径,大力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启动乡村振兴“快进键”,打造了乡村振兴“建安样板”。
重谋划 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规划,乡村振兴也要坚持规划引领。”区委书记马浩说。
建安区坚持以城乡融合为导向,谋划了“一心两轴两翼三带五支点+X”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一心”,即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两轴”,即依托新元大道和311国道两条主干道,打造两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美”的城乡带、景观带和产业带;“两翼”,即东部高铁组团综合实验区和西部产业新城,推动东西两翼协同发展;“三带”,即围绕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都市体验等现代都市农业;“五支点”,即大力发展“两轴”沿线的五个支点镇,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域发展;“X”,即重点打造3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序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抓支撑 乡村产业快速壮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和根本支撑。建安区始终坚持产业优先,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思路,一大批“都市农业+”“生态+”“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位于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上的桂村乡五福农场,有来自许昌市区、平顶山、开封等地的固定客户2700多人,今年端午节期间,近万名游客接踵而至,拉动消费20多万元;位于东部养生产业带内的乐佳生活美学农场,2020年单日平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
今年以来,建安区先后在桂村乡五福农场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在五女店镇乐佳生活美学农场举办了首届风筝节、在陈曹乡尚小杨农场举办了首届梨花旅游节、在苏桥镇华佗文化园举办了华佗文化节,每场盛会游客达5万人以上,带动果蔬采摘、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
围绕红色文化、孝善文化、三国文化等,建安区推介4条旅游线路、35个旅游景点,杜寨书会等16个节庆活动贯穿全年,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村内社区工厂蓬勃发展。
7月5日,走进五女店镇扶桥村社区工厂,185位村民紧张忙碌,赶制假发订单。她们中间,有白发苍苍、80多岁的老奶奶,有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年轻小媳妇。“工厂建到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正是如今她们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像这样的社区工厂,在五女店镇苗店社区、榆林乡岳庄村、灵井镇霍庄村、苏桥镇东张社区等比比皆是。
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的“建安案例”已入选《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我们要持续走好这条路径,选择并鼓励适合到农村发展的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社区工厂,进一步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对现代农场实施星级管理,实施财政奖补,并在政策上、要素保障上对晋星的现代农场予以倾斜,推动现代农场加快发展壮大。”马浩说。
——五年来,建安区建成服饰加工、棉纺加工、档发加工、食用菌等七大类社区工厂131家,带动3165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
——建成现代农场930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培育发展社区工厂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现代农场评定奖补暂行办法》,完成20家现代农场星级认定和挂牌;桂村乡水道杨村入选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五女店镇乐佳生活美学农场入选省休闲观光园区,灵井镇霍庄村入选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打造了桂村王门绿色农牧、五女店老庄陈葫芦文化、灵井霍庄社火传承、苏桥丈地清真饮食等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灵井镇霍庄村入选 “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将官池镇、灵井镇和灵井镇霍庄村、郭店村成为2020年度淘宝镇和淘宝村;
——建成高标准农田64.2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42.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
——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国家级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4家(国家级3家、省级3家),形成了食用菌和高端蔬菜种植加工两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2个,认定“三品一标”企业18家、产品37个,“建安草莓”“建安芦笋”“建安灵芝菇”等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抓保障 基层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乡村振兴,组织和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建安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和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程,抓好“带头人”队伍;深入推进“创五好、强双基、树红旗”示范行动,建好基层阵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障。
——提拔重用懂农业、爱农村、在基层工作中实绩突出干部28人,选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79人。吸引乡贤、成功人士1000余人回乡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00余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实体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87家,带动就业11133人。
——先后整顿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党组织111个,评选“五好”乡镇(街道)党(工)委5个、“五好”村(社区)党组织30个,培育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示范村10个。结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实施无职党员“一编三定”,381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空白村”清零销号。
——以初步规划的38个中心村和13个镇区为支撑,建立农村社区大党委,每个社区党委设置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2名,党委委员3—6名。从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选派推选166名有能力、干劲足的干部担任农村社区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促进区直部门和镇村干部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目前,从区直部门推选的153名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已奔赴一线履职。
——于2021年4月16日,在建安区委党校挂牌成立杨水才干部学校,围绕“政策解读、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精心设计50个精品课程,建立了50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师资库,联合省委党校、河南大学、许昌学院的专家教授编写培训教材,已举办1期培训班,对13个农村社区党委书记、重点村党支部书记、现代农场和社区工厂负责人等265人进行了培训。
抓投资 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推进
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根本目的。
近年来,建安区坚持把城市和乡村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功能配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50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整合全区199辆公交,新开通城乡公交线7条、乡镇支线28条,构建了以新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末梢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行政村客车通车率100%,实现了全域公交“一元出行”;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区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4.1%,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所、中小学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5所;积极谋划实施区二高、公立医院建设、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大力实施“互联网+智慧医疗”二期工程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开展;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实现合并。
——以第一批13个中心社区为重点,大力实施财政资金千万行动,即每个中心社区按照一千万的标准做预算,全面加强以道路管网、污水处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为主的民生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
抓治理 乡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建安区以“宜居之城”建设和文明城创建为抓手,统筹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培育和基层社会治理,创建了一批省级示范乡镇、示范村。
——每年拿出43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域市场化。全面启动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和中心村污水处理站项目有序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3个、示范乡镇4个、美丽小镇4个,四美乡村达标村120个,绿化模范村68个。
——全区16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81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建成达标,并免费开放。搭建“灯节民俗文化活动展演”“三国文化旅游节”“北海大舞台”“民间戏曲展演”“广场舞大赛”“杜寨书会—北海分场”等平台,打造了一批文化精品。开展“书香建安”阅读推广、文艺巡演和送戏下乡、农村数字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文化正在逐步振兴。
——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提供“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从源头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荣获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建安区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五大振兴,为许昌建设智造之都、打造宜居之城,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建安贡献。”建安区区长高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