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建安 > 政务要闻

五年辉煌成就之乡村振兴精彩起步

【信息时间:2022-02-21 09:36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五年耕耘,五年劳作,如今行走在建安乡村田野,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建安区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围绕“20字”总方针和五大振兴要求,先行先试、探索路径,大力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建安样板,荣获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区。 

产业兴旺让乡村振兴的基础更牢

建安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跳出农村看乡村,跳出农业做产业,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谋划了东、西、南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着力做大做优乡村产业,“都市农业+”“生态+”“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实现了从单纯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型,从种大路货向创品牌的质变。

粮食产能保持稳定。建安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己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田间工程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投入,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68.7万亩,全区粮食产能稳定在60万吨以上。同时,调优种植结构,全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9万亩,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4.2万亩,周边辐射带动5万亩。建安区已经打造出了优质小麦、蔬菜、花生、林果四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培育了食用菌和高端蔬菜种植加工两大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21家。

“三带”建设如火如荼。建安区结合域内各区位的资源禀赋,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三大区域,推动各区块之间差异化发展。在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主要建设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和康养基地,走“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绿色发展道路,并成功获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在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主要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培育烟草、优质林果等特色种植业,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在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依托颍河水资源优势,建立了具有湿地特色的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发展优质水果、花生、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和休闲旅游等产业。

“村内村外”竞相发展。建安区坚持因地制宜,在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星级农场”,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晋星晋级的农场给予资金奖励,一大批“电商+”“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农村走向致富路,“星级农场”已成为建安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围绕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技术服务,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等,直接和间接带动许昌及周边农户从事优质食用菌生产,辐射和吸纳近6万人从事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累计创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目前,建安区已将982家经营主体纳入现代农场管理范畴,按照标准划定星级,完成20家“星级农场”认定。建成社区工厂131家,累计带动就业4300余人。桂村乡水道杨村入选省乡村旅游特色村,五女店镇乐佳生活美学农场入选省休闲观光园区,灵井镇霍庄村入选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将官池镇、灵井镇和灵井镇郭店村、霍庄村分别被评为2020年淘宝镇、淘宝村。建安区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作为“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生态宜居让建安区乡村振兴的“颜值”更高

自2014年以来,建安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全区乡村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宜居,被授予“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河南省‘四美乡村’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突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抓垃圾治理,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近年来,建安区先后开展“清理积存垃圾百日攻坚战”“三清一改”“三边四清”“三巩固两提升”等活动和“路域环境集中整治”“乡村清洁秋冬战役”等集中行动,通过清理积存垃圾、清理杂物,不断巩固提升全域净化效果。2017年,建安区探索实施市场化运作,区财政每年投入4300万元,引入两家环卫公司,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落实三级监管,通过严格督查、考核,督促保洁质量,确保垃圾日产日清。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采用“二次四分法”建设了五女店镇扶桥村、苏桥镇东张村等垃圾分类试点,全区各乡镇(街道)全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抓污水治理,逐步推进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建安区采取镇区建设污水处理厂、镇区周边建设污水管网、中心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站)或人工湿地的思路,因地制宜编制农村污水治理整体规划。按照“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原则,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站)和污水管网建设。目前,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个、村(社区)污水处理站4个,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32.8%。抓厕所革命,完成省定整村推进任务。积极响应全国农村户厕改造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进农户改厕工作,确保农村户厕改造应改尽改。目前,全区完成户厕改造8.4万多户,285个村通过整村验收,改厕通过率达到94.1%。

创新方法打造美丽乡村。建安区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以推进平原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等方式,持续提升村庄生态环境。探索实施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四荒”变“四园”等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着力增绿、增花、增果。经过持续努力,全区实施果树进村的村庄达200多个,整治荒沟、荒片、荒院500多处,改造“四荒”变“四园”400多处,建设村庄文化广场200多处,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37个,省、市级美丽小镇2个,全区达到“四美乡村”标准的村庄有120多个。 

生活富裕,让建安区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

五年来,建安区加快补齐乡村基础短板、持续加快改革步伐、彻底消除贫困余量,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

惠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安全饮水、客运公交等建设。新修建农村公路134.2公里,改造提升47.6公里,共完成“四好农村路”创建1464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实施城乡公交三年行动计划,新开通城乡公交线7条、乡镇支线28条,构建了以新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末梢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行政村客车通车率100%。2020年10月1日起,实现全域公交一个价,全区父老乡亲都坐上了一元直达新城区的幸福公交。加快区域化、局域化供水体系建设,对10个乡镇77个村新建水厂8个,改造提升4个,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公共服务加速覆盖乡村。建安区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领域,以实施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提升“三个工程”为抓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3所;建设72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谋划实施区公立医院建设、中医院迁建等项目,大力实施“互联网+智慧医疗”二期工程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近年来,共提升改造乡镇卫生院11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建公有产权村级卫生室74个,推进全区城乡医疗资源实现共享。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实现合并,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开展,全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实现全覆盖,农村老人养老环境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成效有目共睹。建安区始终把创新机制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保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坚持整区推进、整体推进,相继创新“331”、三级询问、一研一编一兜等机制,探索形成“抓两头带中间、实行分类管理”的精准扶贫路子,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8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项目658个,10485户32768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剩余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常年在全市保持首位,2019年全省半年和全年督查巡查考评中,在全省29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县区中排名前列,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被评为“好”的等次。

乡村改革持续走向深入。建安区将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以完善产权制度为核心,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土地、人才和资本等要素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发布了《建安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实施细则》《建安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工作,创新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方式方法。桂村乡王门村“两委”干部成立了“王门村众安农业合作社”,将全村的1000余亩耕地纳入集体经济,并利用1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建立起小米加工基地、红薯粉条厂和电商平台,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土地产出和群众收益。目前,建安区行政村已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为共同富裕打好了物质基础。

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建安区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车道,一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