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撤县设区这五年,建安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感受“大温暖”,享受“大幸福”。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总书记2022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饱含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五年来,建安区坚持将区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个个民生亮点温暖着建安的千家万户……
稳就业 夯实民生保障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建安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万余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新增1.6万余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开展创业培训39期1100人次。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4亿元,惠及2800多名创业人员,其中返乡农民工实用贷款突破1.8亿元,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发放创业补贴29万元,惠及企业及个体工商户58家,帮助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优秀创业项目1家,省级返乡农民工示范园区1个,市级返乡农民工示范园区3个;帮助创建返乡农民工示范项目5个;市级创业大赛获奖企业1名;帮助创建国家省市三级充分就业社区5个。
促均衡 创建人民满意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安区坚持“教育政策优先支持、教育用地优先供应、教育投入优先保障”的理念,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全区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2所,涉及在园幼儿17953人,占比83.6%,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稳定在90.6%以上。创建“许昌市示范园”9所、“许昌市一级园”13所,“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高中65所,新增学位4.4万余个;撤并中学5所、小学10所、教学点12处,变更小学为教学点22处。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普遍推开,集团化办学改革纵深推进,33个教育集团以“老校+新校”“强校+弱校”的办学模式,实现全区师资力量有效流通、均衡配置,提升了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各项补助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累计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74628人4447.05万元。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的办学理念,学生就业率达100%,升学率达95%以上。
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教育改革的深化创新,促进了建安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推动全区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建安区连续8年被授予“市长教育质量奖”,全区所有成建制学校均已被认定为市级办学管理规范学校,累计创建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6所、“人民满意学校”(许昌名校)6所、“精品学校”5所。
重普惠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五年来,建安区以“一切为了百姓的健康”为目标,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努力为全区人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高分通过第三届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10个乡镇获得省级卫生乡镇称号。
扩充医疗资源总量。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许昌医院新院;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1所;实现公有产权标准化卫生室268个,超额完成市定目标。目前,全区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90家,其中两家二级医院,总床位量近3000张。五年来,每一千个常住人口所拥有的床位数从3.11张提高到了4.42张,执业医生数从 1.22人提高到了1.75人,注册护士数从1.37人提高到了1.79人。
构建基层医疗体系。以“互联网+健康”为方向,投资1500万元与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互联网+智慧医疗”网络服务体系,以许昌北海医院为龙头,联合许昌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等3家区级医疗单位、13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村卫生室,形成国家、省、市上三级和区、乡、村下三级的医疗服务网络,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省、市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降低群众医疗负担。五年来,建安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从50元提高到74元;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两倍,达到70%左右;大病保险起付线已降低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政策范围内支付水平提高到60%~80%。2019年建立了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进一步减轻了群众负担。
提升应急处突能力。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积极建立区、乡、村三级联防联控工作体系,织密基层排查网、医疗机构筛查网、入境卡点全天候筛查网三张排查网络,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日排查、日报告、日体检、零报告制度和日调度会、周例会制度三项制度,启动严控人员集聚、增强防控力量、加强舆论宣传三项紧急措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取得了无一例医务人员和一线防疫人员感染的阶段性成效,在与病毒的直面斗争中交出高分答卷。
提品质 健全丰富养老体系
当前,全区60岁以上人口12万,老龄化率19.1%。如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尊严、有品质地安享老年生活,是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建安区抢抓“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首批试点城市机遇,实现了各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大力引进社会化养老机构,全区养老机构达到28家,床位达2894张。
养老方式更趋多元。农村居家养老和城市社区养老成为新风尚。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房屋和场所,在城市社区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在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幸福院,为散居特困老人、高龄、空巢、失能、失独、留守老人等提供紧急救援、日常照顾、家政服务、休闲娱乐、法律咨询、精神慰藉等综合性养老服务。目前,全区已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217个。
智慧养老提升品质。采集全区60岁以上老人信息12万条,建立完善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老年人健康档案动态库和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养老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依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整合社区周边各类服务资源,强化智能化养老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在12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率先推开智慧养老。特别针对全区近1300名特殊和困难老人养老需求,依托市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困难老人提供助浴、助急、助医、助行等全方位、多样化养老服务。
兜底线 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金山、银山,社会保险是靠山。五年来,建安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绘就出群众幸福生活的明亮底色。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2004年起逐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6年起逐年调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年增幅为5%左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实现连续多年提标,从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110元;失业保险金提高至1600元;工伤保险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提高至每月5962元;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684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500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6240元。
保障范围持续扩大。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扩面征缴专项行动,通过部门联动、区乡村三级联动,大力推动政策宣讲进厂矿、进企业、进农户,不断扩大政策知晓面,引导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保,建立起覆盖全区60多万参保群体的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全区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群全覆盖。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在建安区委区政府的价值坐标中,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延展的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