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建安 > 政务要闻

五年辉煌成就之文旅文创事业阔步发展

【信息时间:2022-02-21 09:38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从过去的农业大县到如今的城市新核,现代城市文化在建安这片发展热土上不断开枝散叶,一片勃勃生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撤县设区后,如何实现由“面子”到“里子”的全面转型?建安区擦亮文化牌子,浓墨重彩书写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这篇大文章。

“要强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行动,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真正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文化产业成为内需的增长点、文化魅力成为建安区的重要竞争力。”区委书记马浩指出。在关乎建安五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独立成章,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凸显了区委、区政府对建安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决心。

五年来,建安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根本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确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初步形成了符合建安区实际、有建安特色、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注入建安的精神和内核。 

以文化人,推动文化惠民行动

以文化人,关键在文化惠民,使人们在融入城市生活中,也逐步融入城市发展的文化圈。对建安区来说,就是打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百姓舞台,聚焦基层群众,引导更多群众参与,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夯实文化设施基础,惠民琴键更响亮。五年来,建安区紧盯“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这一目标,坚持“实用适用、体现特色”原则,统筹建设与资源,加快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区本级层面,以拓展群众文化阅读空间为目标,增设并提升文化设施。目前,区文化馆、北海南山文化馆分馆、区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完成了改造提升,已建成投用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智慧阅读空间5座,乡镇及村级图书馆分馆20个,电子书借阅服务点33个,特色文化分馆40个。

乡镇层面,加大对空闲楼院的利用力度,打造乡镇“文化街角”。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建成16个,丰富提升站内功能区,免费向群众开放,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拓宽。

村级层面,依托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村级全覆盖。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74个,农家书屋371个,使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引导号召社会人士为建安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力量。灵井镇大慕庄退休干部穆天佑投资50多万元创办文化大院“述德堂”,设有图书室、书法展览室、历史文化名人展览室、农耕文化和慕甲荣传奇故事陈列馆等供游客学习和观赏,成为建安区的文化村宝。张潘镇校尉张村的转业军人刘长江,在本村建设红色文化大院,收藏着全国仅存的100幅“文革”时期创作的红军长征巨幅组画,成为建安区具有吸引力的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现在,农村群众身边有广场、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影院,许多底蕴深厚的村庄还建设了乡村博物馆,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群众逐渐将目光从“牌桌”“酒桌”转移到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场地上,过去那种“夜夜飘酒香,处处麻将声”的景象已经成为了历史。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润民的琴谱更和谐。建安区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达到50余次,全年举办线上活动160余场。各乡镇(街道)结合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等重大节庆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主题文化活动。现代都市文化下乡、民俗文化进城、线上活动进家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大力推动城乡双向文化交流,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化难题。通过现代都市文化下乡和民俗文化进城,“迎新春——送春联、读好书、唱大戏、猜灯谜”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送戏下乡”“送文艺下乡”等文化载体、“北海大舞台”“灯节民俗展演”“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平台,“群星耀中原 舞动新时代”广场舞大赛、“群星耀中原 唱响新时代 ”合唱大赛等文化赛事,给群众创造了交流和体验文化的机会,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距离感逐渐消弭,群众不仅是观众,更成为了文化的创作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线上加线下活动,共享万物互联的精神食粮。受疫情影响,2020年,文化活动从线下走向了线上,古琴、木刻、口琴、舞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等海量文化艺术资源和线上文化课堂通过网络信号被传送给千家万户。2020年河南乡村春晚全市唯一一场现场直播活动“乡音村调唱新风   水才家乡谱新章”,在建安区桂村乡郅庄村举办,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生动展示了建安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风貌。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建安区不仅“送文化”,还“种文化”,真正做到了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以文兴城,强力推进文化振兴战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撤县设区后,建安区注重城市文化追根塑魂,将城市自然资源、人文符号转化为文化载体,深耕文化品牌建设,一个个亮眼的文化名片不断涌现。“文化+”成为建安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助推器。

“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让“老树发新芽”,以“传承、创新、弘扬、发展”为理念,整合特色非遗项目,逐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档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河街腐竹传统制作技艺、丈地特色羊肉汤、杜寨书会、艾庄铜器舞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其中艾庄铜器舞被列为重点规划项目,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传承中,已逐渐得到当地广泛认同,常赴豫中、豫东一带演出,并作为军民联系的纽带,助力南海舰队“许昌舰”官兵丰富文化生活、开展对外交流。

借船出海,建安文化不但走出了河南,还走向了世界。

“文化+旅游”

依托丰厚文化底蕴与资源,让“一池活水”流动不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照各乡镇(街道)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分布,结合观光大道的布局,规划了以三国文化为主的东部线路,以红色文化为主的西部线路,以孝善养生文化为主的南部线路和以北海风景文化为主的北部线路。同时,结合各乡镇文化特色,开展节庆活动,开发旅游产品。例如,正月十三杜寨书会、铜器舞春耕文化节、豫中庙会社火文化节、汉魏故城文化节、神医华佗文化节、北海公园汉服文化节、天宝宫道教养生节、善孝文化节;“三国”遗址采风等旅游产品。

在旅游市场普遍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建安区的文化旅游线路格外“火爆”,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文化+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近年来,灵井镇霍庄村以戏具制造、多业融合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五女店镇大王寨村通过生态修复、民居改造、村庄治理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乐佳美学生活农场以文旅创新、业态丰富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建安区立足这些现有资源,将资金、项目、政策向古村古寨倾斜并将其开发打捆成项目,让五禽戏、社火等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持续擦亮着建安区的名片,还使建安文化基因世代传承。

以文铸魂,提升建安文化内涵

建安区历史文化悠久,“许昌人”出土于境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唐尧时许由牧耕于此,开启了“许”名的先河,曹操迎汉献帝都许,魏文帝曹丕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三曹”“建安七子”、蔡文姬、钟繇、华佗……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张潘故城、射鹿台、华佗祠、曹操运粮河、饮马河、天宝宫、清真观、魏文帝庙、愍帝陵等古迹至今保存完好。

凭借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五年来,建安区重点打造了建安特色文化品牌,不断丰富艰苦奋斗、开明开放、团结实干的建安文化内涵,让每个人感受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建安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建安区以时代精神为主题,围绕文化扶贫、乡风文明培育、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等社会关注话题,创作演出了近百部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其中,《扶贫》《报账》《我很看好你》等6个作品受邀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和播放,小品《上门女婿》《爱情快递》荣获省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金奖,音乐无言小品《路灯》在河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文化供给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建安区戏剧艺术中心加班加点创作和排练的大型现代豫剧《杨水才》,荣获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

建安文化是建安发展的“土壤”。撤县设区的五年,厚积薄发的争先精神、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善作善成的担当精神已经融入建安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液里,以建安文化为底色,绘制出一张承前启后的宏伟蓝图。

文化铸魂,自信逐梦。随着文化的不断繁荣,必将为建安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引领向着文化强区、文化兴城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