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建安 > 乡镇动态

河街乡:文化合作“柿柿红” 乡村振兴“事事红”

【信息时间:2023-11-28 09:47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上写着,混天侯,穆氏桂英,谁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在建安区河街乡柿张村,柿柿红文化合作社豫剧团正在紧张地排练戏曲《穆桂英挂帅》。抑扬顿挫的二胡、悠扬婉转的唱腔、精湛娴熟的表演……这些均出自一支由村民组成的非专业队伍。

柿柿红文化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结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模式,让群众成为了乡村文化的主导者,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使文化合作社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

“文化+演出”让群众精神“振”起来

“乡亲们都来台前站,今天说回三句半,讲讲党的二十大,快来看!建安形势一片好,五年工作很实在,人人都把幸福晒,快点赞!”在柿柿红文化合作社的文化墙前,队员们正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传达贯彻党的精神。

合作社社长张卫东介绍,豫剧团成立初期,仅有3名戏曲爱好者参与,经过多年来的挖掘培养,逐渐形成了一支50人的演出团队,成员多来自本村及周边村庄。

“目前,合作社包含有柿柿红豫剧团、柿张乐舞团、柿张腰鼓队三支文艺队伍,每周三周五固定时间在合作社排练,已经成为干部群众思想宣传的新阵地、汲取力量的新源泉、党群联系的新纽带。”张卫东说。

如今,柿柿红文化合作社已成功排练并公开演出《义和招亲》《包公》等12场大型豫剧,先后参加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周、“风华建安·悦享新春”系列文化活动等大型文艺演出,在当地打造出一幅“每月有活动、四季有节目”“人人爱文艺、处处是舞台”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服务”让时代新风“扬”起来

“中,这头发理得可好。”看着刚剪的新发型,80岁的张德运大爷赞不绝口。

这是今年立冬节气来临时,柿柿红文化合作社“巾帼服务队”开展的“关爱老人·情暖夕阳”敬老活动。“像张叔这种独居在家的老人,我们的巾帼服务队都登记在册,每周都会上门给他们干干家务。”张卫东说,合作社还积极参与村里举办的“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柿张好人”等评选活动,活动开展5年来共评选出50名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在柿张村蔚然成风。

张卫东介绍,为了使党的政策在农村落地开花,弘扬时代新风,合作社还以文化墙、宣传展板等形式建成了党建文化一条街,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人人学理论”的浓厚氛围。

此外,围绕党的政策、人居环境整治、家风家训等内容,合作社还排练了《党的二十大开得好》《党的扶贫政策好:我富了》等多部小戏小品,加大宣传德孝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孕育淳朴和美的乡风民风。

“文化+产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初冬渐寒,却挡不住群众听戏的热情。连日来,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前宋村的文化大舞台上,多部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戏曲轮番上演。“这次在前宋村的演出一连4场,共收入8000元。”柿柿红豫剧团团长彭书平说。

近年来,柿柿红文化合作社致力于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效益,让群众“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

利用春会唱大戏、传统节庆搭戏台等契机,柿柿红豫剧团积极与各村洽谈对接,目前已承接演出100余场次,累计创收40余万元。同时,合作社积极参与产业基地建设,通过网络等多元化展销平台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休闲游和采摘游,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仅“柿柿红”,目前,许昌市建安区已建成1个区级文化合作社、17个乡级文化合作社、163个村级文化合作社,建成区、乡、村文化合作社三级网络体系,拥有文艺团队342支,社员3000余人。

“我们希望让文化合作社不仅是一方文艺天地,还能成为农民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舞台,推动乡村文化和产业双振兴,让农民从乡村文化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建安区文广旅局局长岳菊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