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安区深挖非遗资源,推动非遗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以“河街腐竹”为代表的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薪火相传 “小手艺”变大产业
近日,在位于建安区河街乡邢庄村的腐竹工厂里,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人邢国彬正在制作腐竹。只见他右手持不锈钢小铲,按顺时针沿铁锅四周轻轻一划,双手快速地轻贴锅里的腐竹,转动后便迅速“捏”起锅里一层薄薄的腐皮,往竹竿上一挂,一块散发着原豆浆的清香腐竹就做成了。
“我刚才那个动作是‘捏’,以前都是一个人一口铁锅,一张皮一张皮的捏。”据邢国彬介绍,20世纪80年代起,建安区河街乡开始从事腐竹大规模生产,到2000年前后达到巅峰,腐竹行业从业人员达到35000人,日产腐竹达到55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河街乡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腐竹生产集散地和全国闻名的“腐竹之乡”。
经过50年的规模化发展历史,河街腐竹产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腐竹生产、销售、管理专业人才,积累了很多特色技术工艺,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全产业运营机制。近年来,建安区全力打造非遗文化产业新格局,“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社区工厂、勤快人家门口就业”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依托新的发展模式,当地注册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达到59家,上千名群众从事腐竹加工、销售和流通工作。
融合创新 老技艺绽放新魅力
走进河街乡十品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干净明亮的现代化车间里,3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映入眼帘。该生产线使用一次性鲜浆蛋白膜聚合成型工艺,可实现加浆、加热、成型、捏皮、烘干、分切的自动化,日均生产腐竹1吨。
“传统腐竹制作以人工为主,十品堂研发设计的SPT2000型机械化自动生产线,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更加卫生健康。”河街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志凯介绍说,为适应市场发展,河街乡政府引导腐竹企业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不断变革生产方式,十品堂研发的机械化鲜浆成型工艺在腐竹成型这一领域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此外,该公司还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腐竹产品为主要的基础品类,研发保鲜产品、即食食品、预制食品、休闲食品等一系列产品,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聚 非遗产业再振兴
为促进腐竹产业发展,建安区在河街乡陈胡村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9.8亿元,占地317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生产车间、仓库物流中心、电商直播中心、非物质文化体验中心等其他附属用房;二期主要建设标准化车间等。项目的实施将改善河街乡腐竹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规模化抱团式发展。
从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到现在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来自河街乡的这颗黄豆的“进阶”之路,展示着河街乡将小腐竹做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历程。
下一步,河街乡将当好腐竹企业“服务员”,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探索“非遗+产业+就业”发展路径,传承“老手艺”,开辟“新门路”,鼓励引导腐竹企业进入产业园集中生产,让传统特色产业走集约化、品牌化道路,使腐竹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