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建安 > 部门动态

办实事 惠民生 交出群众幸福成绩单

【信息时间:2021-12-23 09:41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建安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终目标,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三年提升攻坚计划、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之举纷纷落地,一桩桩民生实事“全面开花”,向全区群众交上了一份“幸福成绩单”。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伟大事业。建安区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行政方式、服务理念,加快建设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法律惠民工程,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掌上法宝’很好用,在手机上操作,动动手就能问问题,啥都弄得明明白白的。”陈曹乡老信村村民渠某说。

建安区率先推出“智慧司法”服务理念,持续推动“互联网+ 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社区配备智能化法律自助服务平台,有法律咨询需求的群众按照菜单指引填写基本信息和简要案情后,系统即刻自动生成一份咨询报告,省时省力,专业高效。智能平台还可以通过建安区司法局微信公众号进行智能互联,实现手机端资源传输,满足了群众信息咨询自助分享、法律服务在线互动和服务产品主动推送的法治需求,形成了足不出户“一部手机解决法律事务”的快捷便利法律服务新模式。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之为“掌上法宝”。

依托16 个司法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等载体,建安区不断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将其打造成化解矛盾、宣传法治、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平台。同时,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向基层农村下沉,加强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各项法律服务工作的跟踪指导,截至目前,共选配93 名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乡镇和381 个村( 社区) 的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410 个,实现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建设全覆盖,切实打通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安区对弱势、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坚持简化程序放宽标准,为重点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建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27 件,结案案件680 件;接受群众来访来电咨询法律援助3407 人次。更精准、便捷、优质、贴心的法律援助服务,让群众获得了高效便捷的诉讼指导、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实现了让当事人“少跑一次路,少费一点心,少花一分钱”,真正做到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搭起线上线下“连心桥”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建安区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针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领域和问题,把办事的“窗口”当作改革的“主场”,将群众的“一件事”落实为政府服务的“一次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变“反复跑、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搭起了一座沟通线上线下的“连心桥”。

家住新许路许由街道利民社区的李奶奶,今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手机上使用“i 许昌”申领了高龄老人津贴,“每个月都能领到津贴,太感谢社区了!”李奶奶高兴地说。

“i 许昌”便民服务移动端统一平台是许昌市政府投入巨资倾力打造的我市一体化便民服务平台,作为许昌人的“掌上市民之家”,上线以来就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建安区政数局积极与“i 许昌”平台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对接,会同区直各窗口单位,不断优化服务事项业务流程,先后对接开通了电子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电子社保卡申领及缴费、重症慢性病申报、高龄老人津贴申领、求职招聘查询、不动产网上登记办理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接入便民服务事项462 项,让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民生“不见面”“马上办”服务。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切实减少群众办事所需材料,实现数据“纵向和横向”互认互通,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建安区不断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截至11 月下旬已有 12 家单位 75 种证照开展数据归集、证照制作、电子签章等相关工作,电子证照种类推送率达到100%。

“数据链”畅通了,服务效率也就提高了。县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中,已认领1701 项,其中“即办件”1142 项,占比67.14%,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间从法定41428 个工作日压缩至5546 个工作日。便民、高效、规范的服务,让政务服务得到了广大企业和群众的认可。

目前,建安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不断拉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对数字经济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对实现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惠及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安区不断深化对新基建、“智慧城市”等新兴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大数据、5G 等新技术知识的应用,通过多渠道、多种类、多维度数据的整合,提升大数据技术支撑政务服务的能力水平,已完成新(改)建5G 基站91 个。同时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于诸多领域,通过夯实“新基建”,打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和新引擎。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

城乡面貌“换新颜”

建安区立足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扎实开展“百城提质”建设工程和乡村“千万建设”行动,城乡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突出民生导向,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围绕“15 分钟便民服务圈”,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路网体系持续完善,20 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部完成,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通过对城市主次干道、路口街角、社区周边等居民身边的公共空间开展改造绿化行动,实施“城市微更新”,打造了37 个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城市“口袋公园”,营造出了精致风雅、恬静疏旷的园林景观,让城市的“边角料”得到了合理利用,也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运动提供了好去处,成为了很受欢迎的最美城市“会客厅”。

另一方面,强力推进乡村“千万建设”行动,乡村环境更加宜居。今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建安区抢抓机遇,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围绕乡村振兴“20 字”总方针和五大振兴要求,大力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大力开展“千万建设”行动,以第一批13 个中心社区为重点,全面加强以道路管网、污水处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为主的民生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截至目前,本年度已完成中心村基础设施30% 以上建设任务,下好了乡村振兴“先手棋”,按下了乡村振兴“快进键”,打造了乡村振兴“建安样板”。

倾力发展社会事业

民生改善书写“好答卷”

教育、医疗、养老历来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何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建安区政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一年来,通过加大投入,补短板、调结构、优布局,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机构资源总量不断扩充,全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

“学有所教”。2021 年,建安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 所,幼儿园5 所,普惠性幼儿园达到102 所,占比达到87.8%,公益性、普惠性成为建安区基础教育最亮眼的标签。不仅“增量”,也有“提质”。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完成,农村基层教师教学动力持续激发,骨干教师、名师队伍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共组建教育集团28 个,覆盖65 所学校,有效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下沉,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不断缩小,“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在建安区逐渐变为现实。

“病有所医”。2021 年,建安区“互联网+智慧医疗”工程顺利实施,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不断加快,三级医疗网络逐渐完善,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两癌”筛查、“两病”筛查,“科技+ 医疗”牢牢守护了群众的生命健康,守住了每个家庭“稳稳的幸福”。

“老有所养”。养老是民生要计,也是建安区重点“着墨”的领域。2021 年,建安区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12 所敬老院提升改造全部完成,福利中心、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引进社会养老机构15 家。设施完善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让众多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幸福养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正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