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建安 > 部门动态

建安区实施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时间:2022-02-25 09:27   阅读次数:【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为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区乡村振兴督导团围绕乡村振兴课题,赴全区各个乡镇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调研、探讨交流等方式,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维角度进行调研,并结合建安区实际,进行了思考,总结了全区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专题报告,供参考。

一、建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建安区抢抓许昌全域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机遇,突出城乡融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方针和五大振兴要求,立足区情实际,系统谋划、先行先试、探索路径,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拓展、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在产业发展、设施功能、文化娱乐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了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子,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区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先后荣获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四美乡村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区)等荣誉。

建安区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之路,归纳起来就是:“一规三融合两提升,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一规”: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编制全域规划。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编制中,立足区情,对全域进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加快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使全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融合”:主动融入新格局,推动城乡产业、功能、文化融合,加快转型发展。第一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强化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向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型;第二是坚持以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乡村环境,融入现代元素、彰显特色风貌、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城乡功能融合,推动农村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转型;第三是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强化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培育文明乡风,使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推动农民向富裕富足的生活业态转型。

“两提升”:以新时代发展需要为导向,建强两支队伍,提升生产力战斗力。第一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壮大”工程,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能人”队伍,加快乡土人才振兴,提升生产力;第二是实施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工程,建立一支讲政治、有思路、会管理的“带头人”队伍,加快基层组织振兴,提升战斗力。

二、具体做法

(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全域规划,指导乡村振兴。建安区全面准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区发展实际,对区域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科学制定了“一心两轴三带四区五支点”总体发展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为导向,以推动城镇与乡村贯通为路径,编制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庄全域布局规划,谋划了“一心两轴两翼三带五支点+X”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布局。一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两轴:依托新元大道和311国道两条主干道,打造两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美”的城乡带、景观带和产业带;两翼:东部高铁组团综合试验区和西部产业新城,推动东西两翼协同发展;三带:围绕东部生态旅游养生产业带、西部都市农业产业带和南部颍河湿地产业带,发展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都市体验等现代都市农业;五支点:大力发展“两轴”沿线的五个支点镇,以点带面,促进全域发展;“X”:即以38个中心村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有序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一、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振兴。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场等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强化城乡产业融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持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转变,着力稳定粮食产能,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7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机耕、机耙、机播水平达到100%,提升了粮食产能,增加了群众收益,着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二是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大力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绿色产品,全区已打造优质小麦、蔬菜、花生、林果四大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培育了世纪香食用菌、质源豆制品、恒天然肉牛、农科种业等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了郁金香、河西德欣、金卡特、果牧缘等一批农业品牌,促进了农业转型提质。其中,世纪香食用菌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年销售收入28.3亿元,带动农户2万多户;榆林花生获得国家农业博览会金奖,“许昌腐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三是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大力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了榆林贾庄美丽梨乡、桂村王门绿色农牧、五女店老庄陈葫芦文化、灵井霍庄社火传承、苏桥丈地清真饮食等4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安草莓”“建安芦笋”“建安灵芝菇”等新入选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灵井镇霍庄村入选 “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亿元村名单”,将官池镇、灵井镇和灵井镇霍庄村、郭店村成为2020年度淘宝镇和淘宝村。四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社区工厂+现代农场”产业振兴之路,在村外,大力培育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康养旅游等都市生态农业,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现代农场进行星级管理,按照星级标准给予奖励支持,鼓励现代农场加快发展壮大,拉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区共有982家经营主体纳入现代农场管理范畴,完成20家“星级农场”认定,2021年度晋星现代农场16家。在村外,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到乡村开办社区工厂,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下沉,方便不能出远门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其持续增收。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工厂131家,带动6500多人就业。建安区“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作为“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并荣获河南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称号。

二、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融合,推进生态振兴。坚持以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把城镇和乡村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林水生态特色,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转型。一是强化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等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户厕改造、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域实现垃圾处理市场化、户厕改造应改尽改,全区所有镇区、行政村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四美乡村”建设示范区。二是厚植林水生态。大力实施“绿满建安”行动,扎实推进城郊森林体系建设,搞好北部林海与西北林海连通工程、万亩精品林海建设;积极做好农村道路、镇区、村庄绿化工作,推进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全区建成市级绿化模范乡镇5个,市级绿化模范村50个,乡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2%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高铁许昌北站站前水系、颍汝干渠湿地等水生态建设项目如期建成,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河流景观已经形成。三是提升基础设施。借助全域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契机,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撤县设区以来,全区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50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和“乡乡通”二级路,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同时,构建了以新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末梢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全区383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公交全覆盖。四是完善服务功能。在教育、医疗、养老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超额完成各项教育指标,正在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新一轮调整,不断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完善了基层卫生机构功能,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实现合并,全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城乡养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推动文创产业融合,推进文化振兴。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强化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培育文明乡风,使群众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推动农民向富裕富足的生活业态转型。一是建好文化阵地,倡树乡风文明。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全区16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8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部建成达标,并充分发挥区、乡、村三级文化阵地作用,开展“文明风尚、文明创建、文化惠民、道德典型、移风易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区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40%以上。二是打造文化精品,丰富群众生活。坚持文化惠民,搭建“北海大舞台”“灯节民俗文化活动展演”“三国文化旅游节”“民间戏曲展演”“广场舞大赛”“杜寨书会——北海分场”等平台,打造文化精品,激活文化发展活力。扎实开展“书香建安”阅读推广、文艺巡演和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农村数字公益电影放映,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依托特色优势,推动文游融合。充分发挥区位、林水生态、特色农业和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村三产融合、三位一体发展,推动“特色资源、美丽资源”转化为“富民经济、美丽经济”。以三国文化为依托,打造东部线路;以红色文化为脉络,打造西部线路;以孝善养生文化为主题,打造南部线路;以北海风景为特色,打造北部线路,设计正月十三杜寨书会、铜器舞春耕文化节等16个年度节庆活动,以点连线、以线织面、辐射全域,串起了一批集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拉动文旅产业发展,激活文化发展活力。

(三)立足发展新时代需要,建强人才和组织队伍,保障乡村振兴。建安区坚持把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基层党建高质量三年推进计划”和“3310”党建活动,建强乡土人才和基层组织两支队伍,不断提升生产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一是建强基层组织队伍,提升战斗力。精心组织推进乡镇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配强配优乡、村两级班子,积极推行“一编三定”“党建+”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以38个中心村和13个镇区为支撑,建立农村社区党委,从区直单位和乡镇选派有能力、干劲足的优秀干部担任农村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促进区直部门和镇村干部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确保乡村振兴“一线作战部”结构更优、功能更强,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组织保障。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凝聚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积极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做到村事村民办、办事有监督,切实形成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三是建强乡土人才队伍,提升生产力。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和乡土人才培育壮大工程,抓好“带头人”队伍,提拔重用懂农业、爱农村、在基层工作中实绩突出干部28人,选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79人;吸引乡贤、成功人士近1000人回乡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近300人,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87家,带动就业11133人。特别是依托区委党校和杨水才农业技术学校,与河南农大许昌校区合作,编制培训教材,加强乡村干部、基层实用人才培训,切实增强了基层干部和实用人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带富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