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纠正服务窗口存在的“庸、懒、散、慢”现象,办好群众和企业的“急、愁、难、盼”事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办事难、办事贵”等问题,区纪委监委创新监督方式,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线上启用“码上监督”平台、线下设立“办不成事”窗口,通过制度机制和科技手段,擦亮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窗口,持续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开展。
用“码上监督”平台马上监督
为助力全区营商环境全面加速,提高监督工作的质效,区纪委监委借力网络探头,延伸监督触角,聚焦群众关注的“社保”“医保”“不动产”“税务”等民生问题,探索“码上监督”机制,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码上监督”平台覆盖全区113个服务窗口,涵盖建安区市民之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车辆管理所、各乡镇办便民服务大厅等办事大厅窗口单位和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独立办公窗口单位。今后,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如窗口服务公职人员勾结中介刁难群众、违反规定办理业务、损害谋取私利等“窗口腐败”问题,均可以用手机扫描进入“码上监督”平台,根据引导指示页面对窗口服务单位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建议,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可以在后台收到,打破以往传统举报方式存在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对平台上反映的具体问题,区纪委监委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受理,从严从快核查,并建立专门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同时,督促相关部门按时整改,高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让“码上监督”平台成为建安区人民群众的“暖心码”,构建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区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责,通过突击检查、明察暗访、走访办事群众、随机抽查等方式紧盯“码上监督”二维码投入使用情况开展常态化、多批次、拉网式的监督检查,对消极配合的单位严肃问责,打通窗口服务领域日常监督最后一关。
在“办不成事”窗口把事办成
为落实“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工作,推动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繁问题,区纪委监委在全区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部署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办不成事”事项包括五种情形:
一是企业、群众通过线上或线下申请办理政务服务及便民服务,非自身原因未能成功受理、成功审批的事项;
二是窗口单位落实“最多跑一次”不力,不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让企业、群众多次跑趟办不成的事项;
三是窗口单位工作人员态度粗暴、推诿扯皮,应办不办或随意增加条件、提高门槛,“吃拿卡要”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四是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与中介机构形成利益关联,刁难企业群众、违规办理业务等“窗口腐败”问题;
五是其他影响政务服务效率、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1+3”和“371”两个保障机制。“1+3”机制对反馈速度提出要求,即1个工作日之内联系反映人、3个工作日之内提交依据;“371”机制对办理速度做出限定,即“不给办”的事项3个工作日之内办结、“很难办”的事项7个工作日之内办结,“特别复杂”的事项1个月之内办结,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
为确保“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真正高效务实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区纪委监委加强对窗口受理的办不成事项及办理过程的跟踪监督,通过电话沟通、查询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事项办结情况进行抽查回访,了解群众办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破坏营商环境行为,针对突出问题,及时制发工作建议或纪检监察建议,严肃问责失职干部,切实破除阻碍群众办成事的隐形壁垒,促进规范治理。
下一步,区纪委监委还将在“码上监督”二维码中增设“办不成事”选项,及时受理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诉求事项,以充分发挥“码上监督”平台和“办不成事”窗口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发挥出“1+1>2”的效果,做到精准监督、有效监督,促使全区服务窗口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群体的满意度,自下而上推动全区稳经济、保民生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