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请建安区水利局供水管理股的李景峰为我们讲述乡村“供水故事”。
走过水泵房、综合楼和调蓄池,开阔的净水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在进行管道铺设的收尾工作……在五女店镇老庄陈村北侧,这个占地50亩、建成后日供水可达3万m3的南水北调东部水厂是建安区农村饮用水事业发展的缩影。十年间,建安区打通了水利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无保障到有保障 惠民之水穿城过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社区工厂、户厕改革、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发展离不开供水条件的提升。建安区水利局供排水管理股的李景峰介绍:“是脱贫攻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从手压井到电抽水,再到如今的集中供水,李景峰常年奔走在农村供水一线,亲眼见证着建安区农村供水事业的巨大变化。
十年来,建安区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10月底,建安区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饮水工程76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22处),集中供水覆盖区域内的372个行政村的73余万人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与此同时,建安区加大资金投放力度,突出饮用水规范化管理,加快水厂扩容提质和管网改造,供水管网延伸到千家万户,让群众用上了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十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0处,新增地下水日供水能力5.76万吨,供水管网实施293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7.35万人,为建安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供水保障基础。
稳供水到保安全 供水质量稳提升
从无水到安全用水,建安区农村供水实现了巨大飞跃,而保障群众“水缸子”安全成为重要一环。“饮水安全关乎几代人的健康,水质检测有一项不达标都是不行的。”
“咱区对农村饮水安全非常重视,各个水厂与疾控、环保等部门联系也很密切。俺村也在这附近,严格一点对自己也好。”苗店水厂管理员陈喜亭对自己的工作很重视。在苗店水厂门口,竖立着一个巨大的公示牌,上面公布着该水厂“三个责任”的具体主体、供水范围、供水价格以及水质检测报告等内容。“自从实施集中供水以来,每年两次对供水工程的出厂水、末梢水进行取样、检测、出具报告并张贴公示,正是高标准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了群众切实吃上放心水。”李景峰向我们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供水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构建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服务”农村供水新格局,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等高标准建管制度,并成立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每年拨付6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管护水平不断提高。在疫情、干旱、洪涝等特殊时期,有效地保障了区域农村供水的安全、稳定和效率。
巧供水到护生态 千秋水利为民生
“俺村啥时候能吃上南水北调的水?”五女店镇刘崔吴村的刘大姐,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询问着南水北调东部水厂建设情况。原来,该项目采用南水北调水源,引进达格(臭氧+超滤膜)制水工艺,出厂水质可达到直饮水标准。“一样的水价就能吃到比市区还好的水,咋能不着急呢。”
“许昌市区的大型水厂如周庄水厂、瑞贝卡水厂采用的是传统的净水工艺,在效率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升。而我们的南水北调东西部水厂依托大水源优势,与现有24座供水站联通进行水源置换,仅东部水厂管网辐射就可达284平方公里,满足4个乡(镇)23万人的高标准用水需求,实现了供水规模化。”站在南水北调东部水厂的净水车间,李景峰难以想象,仅数年建安区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就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非凡篇章。
农村供水保障受自然环境、人力因素影响较大,智能水务让水利工程变得“耳聪目明”。聚焦农村供水中心目标,南水北调中西部水厂的“一中心两平台”(即调度中心、自动化调度平台和智慧水务运营管理平台)将实现水务监测动态化、水务管理协同化、水务运营精确化、水务服务智能化,切实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水质达标率。
水润民心,人水相依。“通过置换地下水源,归还挤占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逐步恢复地下水生态,群众用水质量得到提高,生态建安水美建安将成为我们的宜居家园。”这是水利人李景峰对未来建安区供水事业发展的美好展望,也是建安水利人致力兴水利水的职责所系,情怀所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