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农业合作社后,从自己摸索干到有人指导着干,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我们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说起入股农业合作社搞生产的事儿,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阎寨店村村民肖尧亭乐得合不拢嘴。
农业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建安区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品牌兴农,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打造了现代农业发展标杆。
稳面积提产能 “粮袋子”有保障
十年来,建安区严守耕地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稳定在90.95万亩,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年均产能稳居60万吨以上,实现了“量”“质”双提升。
十年来,建安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面积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3.5 %。高标准农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50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高出50公斤左右,每亩每次灌溉可节约用水20立方米、节省45元以上;仅2019年来就建设一体化智能井房1349座,铺设地埋线627.5公里、地埋管487.3公里,配套电力电压器128处,在300多个村庄配备近千名“一长两员”(井长、管护员、维修员),实现了“一卡在手、灌溉无忧”,粮食总产量增加1300万公斤以上,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达到7400万元以上。
十年来,建安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提高效益,建有河南兆丰、许昌农科、河南许科等种子繁育基地,打造了兆丰、许农、许科、昌麦、许麦等一系列优质粮种品牌。良种更新换代加快,良种化率逐步达到90%以上。2022年,建安区粮食播种面积131.91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69.61万亩,小麦总产36.534万吨,比去年增产2.588万吨,增幅7.62%;全区小麦平均单产524.84公斤,较去年增产19.91公斤,增幅为3.94%,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调结构促转型 “钱袋子”鼓起来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稳住农业基本盘的重要举措之一。十年来,建安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四优四化”,坚持多元化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种植结构,盘活“金土地”,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芦笋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销售额1300万元,采取‘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在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每天销售1000—3000单芦笋。”日前,建安区椹涧乡黄庙村耘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涛说,“互联网+农业”成为建安区盘活“金土地”的路子之一。
建安区桂村乡老岗杨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艾草种植、艾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亩均纯收益3000—4000元;建安区陈曹乡东赵庄村珑康家庭农场采用“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模式,种植蓝小麦,亩均收益3000多元;建安区桂村乡五福农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500多亩,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基地;建安区五女店镇大王寨村引进许昌诚润公司,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休闲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了起来……
十年来,建安区持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9万亩,亩均收益比普通小麦增加100元左右;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3万亩;果树种植面积4.1万亩,总产10.6万吨,亩均效益5000元,形成了许昌德欣农业、格鲁克田园综合体、果牧香等一批果树生产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畜牧业以“保供给、保生态、保安全”为总基调,持续引导养殖业结构调整,鼓励种养结合,全区畜牧业结构和规模化比重持续优化。
十年来,建安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多个,推进土地流转47万亩,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现代农场982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300多人,回乡创业、家门口就业成为农民稳步增收新方式。
新科技添动力 智慧农业增活力
科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建安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战略,将科技成果引入粮食生产全过程,赋能粮食生产。
从“人力播种”到“机种机收”,现代农机为粮食丰收,农民增收保驾护航。“播种有播种机、打药有打药机、浇水有喷管、收割有收割机,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建安区陈曹乡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说,以前种地全靠大水漫灌,现在农机给力,浇地变成了浇庄稼,省时又省力。
从“人背机器打药”到“无人机飞防”,科技赋能农业,实现 “慧”种地。“我有20多台收割机、30多台拖拉机、9台大型自走式喷雾机,3架无人机10分钟就能喷洒农药60亩,抵得上300名工人同时作业。”建安区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说,以前,庄稼到了成熟时遇到阴雨天儿,那是干着急没法儿;现在他承包了2000多亩地,遇到阴雨天气,玉米、黄豆等可以通过大型烘干设备烘干,再也不用为晒粮发愁了。
十年来,建安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增加,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3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2家、市级8家,入社社员4000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站8个,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47家,农机生产组织化程度位居许昌市第一、河南省前列;农机总动力达到91.7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7700台、联合收割机1032台、玉米收获机201台、粮食烘干机60台、无人航空器32架,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9%,主要农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迈向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三夏”生产由一个月缩短为10天,“三秋”生产由2个月缩短至20天,做到了及时收、按时种、及时管。
品质高口碑好 金字招牌响当当
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是关键。建安区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战略思路布局,构建起了区、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十年来,建安区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点20个、监管站2个,注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80个,探索构建以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监管新模式,累计开具合格证35262张,真正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查,检测合格率达99.32%,确保了老百姓从“菜篮子”到“菜盘子”的安全。
十年来,建安草莓、建安芦笋、建安圣女果、建安小黄姜、建安菜心、建安花生、建安小米、建安羊肉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仅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还走出了国门。
十年来,建安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称号。富源牧业、魏南牧业、果牧香家庭农场等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世纪香、五福农场、耘禾农业、德欣农业、中原农夫等品牌获得绿色认证,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7家、“国字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