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建安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广纳贤才、系统育才、人尽其才,积极构建“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连续1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称号。
坚持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工作合力
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意识,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优先抓”理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抓牢抓实抓好。一是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出台《中共建安区委人才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共建安区委人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制度》等文件,强化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能职责,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工作任务清单推进机制和定期会商研判机制,多次召开会议部署人才工作要点,推进“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在我区落地见效。二是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个性化、差异化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对成员单位进行考核,进一步压实人才工作责任,凝聚人才工作合力。不断完善职称评聘体系,对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打通人才交流渠道,推动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建立建安区籍在外人才和建安区现有机关事业单位人才信息库,坚持分类培育、精准使用,让各类人才尽显其能。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力度。始终秉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人才就是抓未来”的理念,设立人才工作和人才政策落实专项资金,为人才工作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坚持广纳贤才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不断提升引才“宽度”“准度”,推动各领域优秀人才集聚建安。一是创新引才机制。贯彻落实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开展建安区“1+3”英才计划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7名,获市委、市政府认定表彰1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98名,认定表彰22名。连续5年成功申报省重大专项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企业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巨隆科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智力保证。二是拓宽引才渠道。探索线上+线下全新引才模式,通过平台引才、项目引才、合作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到我区创新创业。组织11家企业参加第五届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成立联合调研组,对“万人助企”重点企业和规上企业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及需求情况专题调研,统计并发布全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目录,精准引进优秀人才。三是突出柔性引才。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把抓项目和引人才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引才质量。邀请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中国农科院张金霞博士、中国农科院张春晖博士等10名教授完成高层次人才登记,通过传帮带培育相关行业研究人员100余人,培训技术人员500余人。同河南农大召开校地合作推进座谈会,探索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同许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干部人才双向交流挂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坚持系统育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紧贴“222”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实际,坚持系统育才,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一是全面围绕产业发展育才。围绕六大产业,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强化人才引领,强力推动项目实施。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推进会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分包、专班推进、首席服务官、季度观摩、“13710”等工作机制,研究解决项目问题145个,确保了重大项目快开快建、顺利推进。推动我区企业与华为公司、中国航天771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12次,已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123家,对接高校19所,对接科研院所6个。二是高度重视创新主体育才。发挥企业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为区域发展积蓄动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加大,创新动能持续释放。2022年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9家。加快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已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620万元。组织企业家积极参与“中原企业家大讲堂”、“百名领军型企业家培训”活动,培训各类企业家300人次以上。开展“企业自主评价宣传月”活动,深入企业开展实地指导70余次,帮助企业修改完善资料200余份,有效提升了企业育才能力。三是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扎实推进全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2022年共培训2017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009人,企业自主评价机构备案50家,先后2次在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调度会上做了典型发言,成功迎接全市稳就业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推进会的现场观摩。成功举办3期乡村振兴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具有建安特色的“土专家”“田秀才”。
坚持人尽其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营造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氛围,激活人才一池春水。一是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全年帮助解决信息咨询、政策落实、项目运行、政策申报等问题30余件,办结率100%,做到服务人才“零距离”。二是搭建创新驱动平台载体。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1.4%,研发费用支出同比增长30.2%。瑞贝卡、环宇玻璃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中兴锻造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远东传动轴成功申报省重大科技专项、获得资金1200万元,世纪香李伟鹏荣获2022年度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三是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提高人才政治待遇,出台《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每位县处级干部联系2名专家人才,经常性开展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暖情。125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人才政治认同感。扎实开展“人才服务主题月”活动,全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免费义诊、送教下乡、法律援助、文艺汇演等活动6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次。在建安组工公众号设置优秀专家风采专栏,目前已刊登17期。召开建安区乡土人才及现代农场论坛2届、评选“十大乡土人才”10名,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