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先行。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环节,建安区抢抓农时,紧锣密鼓、统筹抓好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机应用等各项春耕备耕工作,田间地头一派忙碌,万顷良田生机勃发。全区上下全局出动、齐心协力,共同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粮食丰收打牢基础。
农资到家 护航春耕生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农民群众要想获得好收成,当务之急是播下放心种,施上放心肥,用上放心药。建安区把“保数量、保质量、稳价格、稳市场”作为工作标准,全力保障春耕农资供应。
自去年农资冬储以来,区供销社提前筹划、摸清底数,加大采购、调运和储备力度,购入化肥7000余吨、农药14吨,销售化肥3000吨,确保今年春耕农资货源充足。依托400多个乡村直营店、连锁店等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各类农资实现了有序投放、进村入户,各终端消费网点货源充足,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采买农资。
农资价格、质量事关种粮群众的切身利益,建安区有关部门在全区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对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资产品质量进行重点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全区累计出动农业执法人员5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31个,发放农资购买明白卡1500份、《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300多份。目前,全区农资价格稳定,暂未发现售假违法行为。
同时,区纪委监委将春耕备耕物资供应保障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通过明察暗访、实地察看等方式,已走访农户、种粮大户70余个,督促发放50余万亩药剂,对发现的问题全部反馈至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全力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
农技到田 助力春耕生产
“大家要在4月5日小麦起身拔节前浇一次水,这是促进麦苗分蘖成穗及防范倒春寒天气可能造成小麦春季冻害的最有效的管理措施,也是为夏粮丰收打基础的有效手段。”在苏桥镇杜寨社区,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保明正拿着刚从田里拔出的几株麦苗,借助短视频平台,将小麦管理要点同步直播到20多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微信群,开展“云指导”。
2015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联合金田野为农服务中心,在全区建立29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先后开展农技知识“云指导”160多场次,受益农民约20万人;全区100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近10000多次,受益农民10多万人次。
除了“云端”的专家指导,建安区农业农村局制定了《许昌市建安区2023年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对化学除草、追肥、浇水、化控、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抽调100名农技指导员分包至全区366个农业村,通过“理论+实践”同步教学,深入田间地头,看苗情、查长势、送技术,现场解决农户疑问,为农民群众出谋划策。同时,还依托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开展一到三次技术培训。
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帮助农民解决春耕春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以农业科技助力春耕生产。
农机到位 保障春耕生产
农机适配,种粮省力。在五女店镇种粮大户赵保献的家中,存放着玉米收获机、小麦收割机、低温循环式大型谷物烘干机……利用这些机械作业,使农业管理方式得到了极大升级,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据赵保献介绍,一架无人机10分钟能完成20亩麦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他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站在地头动动手指就可以把几千亩小麦的“一喷三防”工作完成,既省力又省工。
为配合农机推广应用,开春以来,建安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做好农机具检修、配件供应、农机手培训等工作,全力支持春耕春管。截至目前,检修机具800台,培训200人次,投入技术人员100人、机械2000台,机械植保面积达82000亩。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催生出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新路子——在陈曹乡万庄村种粮大户万子荣的麦田里,一架自走式打药机正在进行化除植保作业。
“另外几台打药机正在服务其他社员和农户。”万子荣说道,他注册成立了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人,拥有各类农机具120多台套,采取“合作社+社员+农业订单”模式,吸纳农民以农业机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把农民变成社员,促使农民从单干到合作转变,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该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套机械服务、低价优质农资供应、免费技术指导,统一供应的化肥每吨低于市场价30元、种子和农药每亩价格低于市场价20元,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目前,全区合作社822家,引导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2家,市级11家,区级6家。
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2023年,建安区小麦播种面积69.64万亩,建安人正用汗水浇灌希望,努力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