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建安区以“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即是冲刺”的拼抢姿态,心无旁骛抓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回升、回暖向好”的趋势,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13.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市第2位,回升幅度超出预期,实现良好开局。
多点开花 交出高分成绩单
纵观一季度经济发展运行情况,消费、投资、出口等多驾马车共同发力,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共同为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写下精彩。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作为以六大产业为根基的制造业强区,建安区多家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一季度运营情况良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较2022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从企业产值看,8家市定百户重点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黄河信产、红东方产值增长30%以上。从企业效益看,工业企业纳税额居全市第3位,同比增长12.7%。环宇玻璃、神火煤矿、豫辰药业等骨干企业运营良好,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5.9%、29.3%、103.1%。从用电量看,工业用电量完成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
消费市场加快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9亿元,同比增长9.9%,较2022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从商贸行业看,重点监测的10家住宿餐饮企业和17家大型商超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23%、23%。汽车行业销售额增长14.45%。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试点完成出口1377单,货值1.57亿美元,增幅200%。从物流运输看,国省干线公路总流量501.6万辆次,同比增长5.9%。其中,国省干线公路客车流量319.1万辆次,货车流量182.5万辆次。从商品房销售看,商品房销售面积1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从个人消费看,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89.21亿元,较年初增加4.09亿元,增长4.65%。随着河南省12条促消费政策的落地和三国文化旅游周一系列促消费活动的举办,消费市场呈加快恢复的趋势。
投资拉动不断增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较2022年末提高6.1个百分点。从投资类型来看,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43.4%、39%,扭转了去年低位运行的态势,拉动作用明显。从房地产建筑业看,6个问题楼盘全部处于在建状态,形势良好。35家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5亿元,增长12.8%。在库房地产项目35个,在售项目33个,完成投资6.2亿元,增速下降32.1%,主要原因是新开工楼盘少,库存少。从招商引资看,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154亿元,履约项目22个,开工项目21个。从项目入库看,在库投资项目81个,一季度入库新开工项目19个,投资44.5亿元。随着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有望逐步实现好转。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实施的143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1%。48个省市重点项目中的27个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4个。前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开工率100%、投产率85%、达效率100%。争取提前批专项债券额度9.5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2个,资金6.65亿元。申报第二批专项债券项目60个,通过省级审核50个,拟争取债券资金59.37亿元,通过项目个数和拟争取资金额度均居全市第一位。
攻坚克难 “开门红”得来不易
坚持以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统领,凝心聚力抓落实,攻坚克难促发展,通过育产业、抓项目、建机制等措施,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进”的势头明显,开年跑出了加速度。
厚植发展优势。推进实施“5512”投资促进计划,以高铁北站二期、苏桥新镇区、北海、双创宜居示范区、体育会展中心等5大片区为重点,2023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43个,总投资90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6.2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瞄准电子信息、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研究产业“风口”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培育数字经济新技术、制造装备新优势、生物技术新高地、现代物流新枢纽。
坚持项目为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落实领导分包、专班推进、季度观摩、“13710”等工作机制,实行问题清单、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等“一单三制”,抢抓项目进度。建立完善土地提前报批组卷机制,变“项目等土地”为“土地等项目”,项目建设实现“拿地即开工”;组建投资项目代办队伍,开展全流程代办登记注册、项目审批等政务服务。一季度新开工项目33个,30个续建项目有序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的招商”理念,通过高效配置发展要素,打造最优投资环境。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原银行等9家银行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采取利率下调、利息减免、费用减收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新投放中长期贷款9.42亿元。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沟通联系机制,在用工、用能、用料等方面强化服务保障,支持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统筹组建工业、农业、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建筑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物流业等5个服务企业微信群,明确关联单位“一把手”分别担任5个微信群群主,24小时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及时破除企业、群众“办事难”的隐性壁垒。
紧盯目标 确保实现“双过半”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盯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举措,确保上半年实现“双过半”,为“全年红”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经济运行调度。紧盯六大产业、建材行业和体量较大的煤炭、纺织、烟草等重点行业中工业用电量下滑或平均达产率不高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坚持周监测、月调度,定期组织召开行业协调会、供需对接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产销难题。每月做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上贸易业销售总额、房地产投资等指标的数据预报工作,确保“颗粒归仓”。每周召开项目入库推进会,建立拟入库项目台账,做好资料收集审核,确保申报入库项目“一次成”。
抓牢重点项目建设。用好联审联批、特事特办、容缺办理等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快审快批、快开快建。79个拟开工项目和13个未开工的省市重点项目,二季度全部开工建设。加快“三个一批”项目建设进度,上半年前七期项目“三率”均达到100%。重点抓好高铁北站二期、许昌铁矿片区、多式联运物流港、生物医药园区基础设施等重大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和投资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投资规模。抢抓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机遇,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222”先进制造业体系、“三大平台”、“两铁”片区持续谋划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项目,完善备选项目储备库,争取新一轮政策资金支持。
扎实提升招商质效。围绕“1+6+3”产业结构,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驻地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平台招商。积极参与第十六届全球豫商大会、豫港交流周等国家、省、市经贸活动;筹办电子信息产业、发制品产业招商推介会,争取签约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项目落地。
不断促进消费回暖。积极参与全市消费券发放活动,围绕商贸、住餐、文旅等行业,多频次开展团购会、展销会,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突出抓好商品房和汽车销售两个重点,抢抓6月底前商品房契税缴纳政府补贴“窗口期”,加大购房优惠政策宣传力度,释放住房消费潜力。同时,继续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力争全区21家规上汽车销售企业上半年实现增速20%以上。
做好企业服务保障。用好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专班机制,围绕省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清单台账,实行日报告、周例会制度,推动各项指标提质进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帮助企业在政策、资金、用工等方面纾困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