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安区紧紧围绕全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体目标,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教育普及、教学质量、教育改革等不断取得新突破,青少年体教融合迅速发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区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建安区连续9年获评“市长教育质量奖先进单位”,创建“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5所,先后荣获“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许昌市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等20多项省、市荣誉。
坚持党建引领,教育党建交出新答卷
思想政治建设持续加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精神为重点,利用机关、学校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一议题、机关学习日等学习载体,开展学习研讨、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政课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政治站位和综合素养;持续推动区处级干部联系学校开展思政教育,2022年,区处级领导和区直单位“一把手”上台讲思政课119学时,受众师生近5万人,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织阵地建设创出特色。推动落实《建安区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强化学校党建文化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实验中学“七个让”、新区实验学校“1136”、建安中学“蒲公英”等教育党建品牌,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提升党建质量;制定《2023年建安区教体系统关于“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推进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探索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确定4所试点学校并积极推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区15所民办学校中8所学校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7所学校派驻了党建指导员,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能力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在全区教体系统开展能力作风建设活动,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目标,开展教职工集中学习18次、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学习200余场受众4000余人次,对教育系统27个单位开展能力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围绕实现“党风清正、政风清明、校风清朗、教风清淳、学风清新”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擦亮学校教育清廉底色,以清廉学校建设赋能建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民满意,教育发展跑出加速度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高中90余所。2022年,投用公办幼儿园9所,新增82个班、学位2480个,潩水路小学实现招生。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及教学点专递课堂建设,创建省级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5所,成功入选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校2所,建成并投用同步专递课堂与应用学校4套,实现全区22个教学点全覆盖。
师资力量持续壮大。教育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严格按照“缺一补一”原则,缺编即补,公开招聘补充学科教师。2022年,招聘特岗教师100名,继续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力量;采取政府购岗形式,招聘、补充幼儿园教师17名、专任教师190名,提升幼教队伍整体水平。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职资格、选拔聘任、职级认定、考核评价制度,培养了一批职业化、专业化、教育家型的校长;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大力推行教师双向选择、竞聘上岗、交流轮岗等制度,不断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选树工作,11名教师获评2022年“许昌市师德先进个人”,2名教师获评许昌市“最美教师”,10名教师获评建安区“十佳教师”;加快中小学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设,培育名师、骨干教师577名,其中,中原名师1名,省级名师6名、省级骨干教师57名,市级名师50名、市级骨干教师183名。
各类教育统筹发展。加快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全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85.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开展省级中小学管理标准校、特色校、示范校评估认定,加快学校内涵建设,城乡中小学校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工作,探索推行“名校+新校”“名校+薄弱校”“名校+乡镇学校”“乡镇中心校+村教学点”等多种办学模式,组建教育集团19个,覆盖49个校(园)区,快速提升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停办民办学校8所,签订政府购买民办学位协议14份,涉及学位8208个。将民办学校学生占比降低至4.8%。
课程教学持续优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引领全区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印发《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工作方案》,获省级作业设计和管理优秀案例8例,市级28例,实现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校内作业管理、教育教学指导三个“全覆盖”。建立“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成立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构,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常态化进程,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高考成绩不断攀升。2022年,全区高考一本上线807人、上线率21.6%,理科前10名、建安区占6名,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中考全区600分以上考生1276人,占比15.3%,位列各县(市、区)前列。8所学校荣获2022年“市长教育质量奖”,区政府连续9年荣获“市长教育质量奖先进单位”。
推进体教融合,体育事业迈向新征程
群众体育惠民便民。积极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围绕群众健身需求,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工程建设,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7平方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健身服务。在清潩河沿岸、饮马河沿岸、北海公园、秋湖湿地公园、南湖游园等地,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33处、占地面积约70亩,满足群众对网球、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等各类运动的场地需求,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全区“迎新春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系列活动,展示建安区广大干部职工精神风貌,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紧跟国家战略,以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要求,踔厉奋发、加压奋进,全区竞技体育发展实现崭新突破。持续推动青少年体育训练和业余训练,多所学校陆续招收体育特长生,田径、足球特长生,不断优化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积极打造品牌青少年体育赛事,青少年体育运动会、足球锦标赛、田径锦标赛等比赛项目逐年增多,参赛人数逐年增长,青少年运动和竞技水平显著提高。积极组织参加省十三届运动会、市八运会、市青少年锦标赛、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并在多项单项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各类赛事中涌现出来的大批优秀苗子有效推动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学校体育全面推进。坚持“以体育人”,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干预,引导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项目建设,创建6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和1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幼儿园,打造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所。加强学校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足开齐体育课,抓好学生“两操一活动”,积极开展“阳光大课间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引领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每一位学生运动、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鲸波万仞立潮头,腾身百变为人先。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推动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建安区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教育体育强区为目标,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为建安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