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把建设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依托环抱市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优化路网结构,主动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了以新城区为中心,以107国道,311国道、X014(后榆线)、新元大道、昌盛大道等为主线的立体交通路网格局,初步建立起以道路客运为主,带动城市公交、旅游及货物快运等多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01发展现状
建安区环抱许昌市主城区,北临长葛市,距郑州航空港40公里,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穿境而过,四通八达,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国省道和地方高等级公路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国省道与农村公路互补、连接周边、衔接顺畅的路网结构。
(一)外联内畅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许昌高铁北站建成通车,打开了许昌直接通往合肥、上海等华东地区的大门,是促进建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京港澳、许平南、兰南等高速路网进一步缩短了建安区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密切了与沿线城市之间的联系。投资10亿元的新元大道东延工程建成通车,拉开了东部发展格局。昌盛路、瑞贝卡大道、京广铁路桥投用,新元大道下穿京广铁路桥加速推进,全区各板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魏文路、新107国道、忠武路等南北道路的贯通,郑许市域铁路也即将建成通车,让建安区迅速与郑州大都市区、许昌市中心城区耦合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随着莲苑路、忠武路、中原路、文峰路提升改造、许鄢城际快速通道、昌盛路、新元大道、启航大道等一批骨干道路竣工通车,新城区形成“八横十纵”骨干路网框架,大交通带动大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
(二)通乡串村的农村路网日趋完善。近年来,建安区按照“密织交通网络‘毛细血管’,助力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把交通运输一体化作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打通一批“断头路”、拓宽一批“瓶颈路”、改造一批“老旧路”,加强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城乡路网架构,打造了一批“文明示范路”“美丽乡村路”“精准扶贫路”和“旅游观光路”,打通了城乡循环路网,全区基本实现“内通外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乡村交通目标。截止到2022年底,建安区辖区农村公路共528条1560.318公里,公路密度为186.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16个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全部实现了通三级以上公路, 38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2022年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单位”。
(三)全域覆盖的客运体系逐步延伸。按照“以路设线、沿村选点、延伸旧线、补足新线”的原则,建安区整合全区公交车辆,全面开通城乡公交线路,构建了以新城区为中心、建制村为末梢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实行城乡公交“1元1票制”惠民政策,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乡村延伸,实现了城乡公交全域覆盖、无缝衔接,满足城乡群众出行需求。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公交公司2家,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8条,共计投入公交车辆199辆,运营里程886公里。同时,还开通新城区至许昌市区城市公交线路6条,为全区群众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实现“零换乘”进城入村。
(四)融合发展的“交通+”产业活力强劲。建安区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整合串联全区20个产业扶贫基地、130多家社区工厂、980多家现代农场,世纪香食用菌、霍庄社火、榆林小米、河街腐竹等一大批独具建安特色的产品商品,从乡村田间走进繁华都市,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在东部,规划建设区域总面积36.3万亩,贯穿五女店、陈曹、小召、张潘4个乡镇的东部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带,走“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绿色发展道路,成功获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在西部,投资打造总长28.5公里的都市农业产业带,以郊野田园风光为主题的美丽景象串联起葡萄、大樱桃、雪梨、蜜桃、艾草等特色农业新业态;在北部,5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道路不仅方便大型农机具进出,更畅通了农产品买卖,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此外,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带动了道路运输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区2A级以上货物运输企业112家,从业人员9700人,全区物流快递企业420余家,日均车流量达到25300余次,万里物流园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和全省物流示范园区。
(五)异军突起的网络电商发展迅猛。依托城乡交运一体化融合发展步伐,整合共享电商、物流、旅游等资源,投资1200万元,成功构建“区电商产业园和运营服务中心+13个乡镇服务站+114个村服务点”的三级电商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区80%的行政村和所有脱贫村,所有乡级服务站和超过60%的村级服务站均可收派“四通一达”等主流快递公司快件,全区85%以上的站点可满足“美团”“多多买菜”“淘宝买菜”等社区电商平台的自营配送,实现“次日达”。在此带动下,全区电子商务企业数达100多家。2016年-2022年电商交易额共计781亿元人民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3%,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1.12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3%。
02存在短板
对标许昌市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对交通运输提出的目标任务,建安区在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路网、提升交通运输水平、打造公铁联运枢纽经济、城乡电商互联互通等方面还存在以下短板。
(一)要素保障不充分。建安区位于中原腹地,交通流量大,增长快,且人口稠密,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土地要素紧张问题非常突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经常面临征地难、拆迁难、补助难等问题。如,原规划的南部颍河流域产业带道路项目因用地指标短缺,土地性质无法变更而被迫停止实施。同时,建安区没有获得过市级以上物流枢纽布局资格,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等方面纳入省、市重大项目较少,如禹亳铁路项目因资金短缺已停滞多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
(二)枢纽经济不突出。建安区拥有京广铁路、三洋铁路、郑许城际轻轨交汇的区位枢纽优势,许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也逐步成为全省发制品、陶瓷、玻璃、金属、塑料等小商品集散地,但目前综合保税区、体育会展中心、豫中陆路口岸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较慢,运输物流的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枢纽经济的优势尚待进一步挖掘释放。
(三)交通+产业融合不深。一是缺少特色公交线路。近年来,建安区依托环抱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康养”“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等新业态,整合串联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张公祠、射鹿台、华佗园、贾诩墓等13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国大遗址公园项目,但公交线路对各旅游景点的串联不明显,服务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强,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乏力,没有形成具有明显旅游特色的旅游专线。二是公交线路不通畅。建安区同属许昌市中心城区,但是现有公交运营政策滞后,导致建安区城乡公交不能使用许昌市域内公交站亭设立站点,乘坐建安区公交车辆的群众,需要至公交终点站才能换乘市区公交,中途不能上下乘客,造成群众出行不便。三是缺少综合性客运中心。目前建安区没有建成的公交首末站及停车场,没有城乡客运站,难以形成以建安区新城区为中心的城乡客运网络,制约了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交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在椹涧乡、灵井镇、小召乡、陈曹乡、张潘镇、五女店镇等乡镇交界处仍然存在多条“断头路”,影响村民交通出行,对当地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如,椹涧乡与灵井镇交界朝阳寺--灵井镇马庄、小召乡与陈曹乡交界段墓村--陈曹乡孙村、榆林乡与椹涧乡交界西吴庄--朱山移民村、张潘镇与五女店镇交界门道张--琵琶寺等存在“断头路”现象尚未解决。另一方面,财政配套资金保障不足,资源要素供给日趋紧张,东部、北部地区道路规划明确,投入资金较多,交通运输水平发展较快,南部地区道路新项目较少,部分乡镇仅维持一般性道路养护。部分行政村、自然村通硬化路技术等级较低,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养护维护任务艰巨,行政村客车通达质量不高。
(五)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部分农村道路维修、养护水平不高,路面窄、路况差,车辆通行困难。二是农产品从农村进入城市市场,需要经过仓储、冷藏、运输等过程,但是农村仓储设备不齐全,存储技术水平较低,农产品批量运输的重量又比较大、保质期较短,很多农产品在运输中容易受到损坏。三是农村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物流操作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物流知识培训,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物流行业就业。四是农村小型电商基础设施落后,起步资金较低,电商人才缺乏,推广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03建议
围绕建安区新城区发展规划,以新城区为中心,以建安区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等宏观对接为导向,以建设“四好农村路”“美丽乡村路”、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为重点,逐步实现农村公路与国、省道及高速公路、铁路有效衔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区域性交通中心。
(一)加快建设北上南下“高速网”。加快推进绕城高速公路、许昌至信阳高速公路、郑许高速(许昌段)等重点项目前期清表、要素供给及施工环境协调等服务保障工作,借力许信高速、郑南高速南北纵线的串联优势,进一步密切与郑州市、漯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等地市的经济往来,通过绕城高速建设,深化与兄弟县(市、区)的互联互通,抱团发展。
(二)着力打造郑许一体化“桥头堡”。深度融入“郑许一体化”战略,发挥京广铁路、三洋铁路、郑许城际轻轨交汇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区枢纽经济。一是构建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河南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项目,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物流仓储区、商品装卸区、电商配套区、标准仓库及金融服务区,主动承接郑州航空港物流功能溢出,加大知名仓储、物流企业的招商力度,着力构建“电商+仓储+快递+平台+物流”的“五位一体”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二是拓展对外贸易。依托许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大力宣传报关商品在海关通关便利、增值税免征不退、供货商户直接收结汇等方面独有的对外贸易便利化政策,引导出口贸易由港口城市向省内回流与还原。帮助企业制定面向海外市场的拓展规划,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班列,积极开拓欧洲、中亚、西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三是带动产业发展。持续加大外贸企业招引力度,规划建设跨境电商、发制品、社火道具、家纺及床上用品、食用菌和腐竹等产业园区,提升资源配置效能,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构建城乡融合的“风景线”。一是谋划建设建安区客运枢纽站。依托郑许市域铁路站点,畅通从建安区各行政村到许昌城区、郑州市区无缝衔接便利通道,发挥公铁经济作用,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体育、便捷服务为一体的公铁经济圈。一方面按照城市公交的要求和标准,依照方便人民群众的原则设计线路,合理贯通许昌市区内到建安区的公交线路,实现市区公交和建安区客运班线的无缝全覆盖对接;另一方面以汽车客运站为中心,各乡镇客运站为节点,开通覆盖乡镇、行政村的客运班线。二是开通旅游专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聚合三国文化、东部康养旅游、西部司堂革命遗址、杨水才纪念馆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化调整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布局,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对旅游景点景区的覆盖广度,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可达性,与干线公路共同构成“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实现旅游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三是提升配套服务。适当延长城市公共交通夜间运营时间,支持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开设特色旅游专线、短途观光线路等,提供随车讲解等配套服务,满足群众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
(四)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的“致富路”。一是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通道连片成网,提升农户出行便捷水平,降低农村交通运输成本。推进区乡村道路联通、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促进城乡资源整合,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管护。实施农村公路提档提质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公路骨干路网提档升级、基础路网提质改造,建设一批连接主要经济节点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推进超期服役路段改造、窄路面加宽或增设错车道。三是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土地指标,通过项目包装等方式,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瞄准政策窗口,聚焦省级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政策,积极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对接省市发改、交通等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落地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通过谋划实施一批新项目,着力构建周边城市密切往来、新老城区同频共振、乡村路网无缝衔接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五)加快启动电子商务提档升级的“快捷键”。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建设,完善形成以区级物流中心、乡镇运输站、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推进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帮助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物流、冷链运输、大型餐饮企业之间的联系,引进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及时分类和传递信息,加快农产品的销售与购买。积极引入顺丰、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物流仓储企业,融合数字货运、绿色物流和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建设多级物流仓配体系,着力发展智慧物流产业经济,打造数字化仓储,构建现代供应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