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创业门槛低、消费价格低,既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也能方便群众日常生活,是极具生命力的商业模式。长久以来,地摊经济处于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自地摊经济放开以来,建安区坚持放管结合、提升服务水平,以“治慧”之道盘活地摊经济,助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大胆“放” 释放市场活力
5月,许昌市印发《关于规范中心城区夏季餐饮夜市经营秩序的通知》,规定5月至9月期间,按照“便民利商、疏堵结合、规范有序、活跃经济”和“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原则,符合条件的路段沿街餐饮门店可以在城市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有限度的夜市外摆经营,鼓励利用闲置地块开展餐饮夜市经营。建安区积极响应落实,大胆开放、强化管理,充分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划片管理,规范经营。建安区对夜市摊点实行划片管理,科学设置夜市市场。有条件的沿街餐饮门店,利用闲置地块开展餐饮夜市经营;对于流动摊主,合理规划临时夜市市场,引导特色小吃、烧烤等进驻。目前,兴昌路桥头、文苑路南头、新合作广场、龙泉街、建德路三国文化广场外围、劳动北路农业大学对面、永宁街北海医院对面等已开辟为临时夜市市场。全区共规划设立临时便民夜市市场14处,容纳夜市摊位800余个;引导餐饮门店规范外摆118家。
因势利导,便民利民。市场监管部门本着“先经营、后规范、再办证”的原则,对在政府指定区域经营的地摊经营者,不需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即可直接经营。交警大队为前来逛夜市的市民、游客安排停车区域,实施柔性执法,对夜市期间停放在道路两侧、不影响交通出行的车辆不使用罚款、扣分等措施,教育引导其文明停车,确保市民和夜市经营者的出行便利。
精细“管” 保障繁荣有序
宽严相济,保障经营秩序。明确提出“五统一、三严禁、一规范”的要求,即统一外摆时间、统一无烟炉具、统一地面铺设、统一垃圾容器、统一温馨提示;严禁阻碍交通、严禁噪声扰民、严禁乱搭棚庵,确保规范经营。城管部门督促餐饮门店逐店逐户签订《餐饮夜市规范经营承诺书》,要求外摆商户按照规定时间和地点有序经营,坚持“严格执法与柔性执法”并行,通过宣传教育、劝导纠正、开具整改通知书等,加大宣传劝导和文明执法力度,保障地摊经济经营秩序。
加强巡查,保障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督促指导经营者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引导经营者选择正规进货渠道,发挥食品快检作用,为摊点食材食品进行免费抽检。要求夜市和大排档经营者要建立食品原料溯源台账,特别是冷冻海鲜类食材必须索要进货凭证,严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保障市民在夜市中吃得安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0多人次,督促食品经营摊点办理健康证168个,发放《食品摊点告知书》580余份,抽检各类食品、农业产品126批次。
全面排查,保障生产安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开展燃气安全风险大检查,重点对夜市摊贩的液化气瓶来源、是否为合法充装产品、钢瓶是否在检验合格有效期内、是否有充装标识和警示标识等进行了检查,并为商户全部免费更换为金属安全软管。
公平公正,实现放心消费。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地摊经济区域计量器具检定,设立公平秤,确保公平交易,改变计量器具“申请送检”为“主动上门”检定,对计量器具开展免费检定工作,已检验检测计量器具67台。同时,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缺斤短两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力保障了地摊经济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优质“服”优化营商环境
调配资源,优化配套设施。电力部门在夜市区域设置共享充电桩20处,可实现即扫即用、精准计量、仅收电费、即时退费,不仅解决了商户用电难的问题,还能够方便市民应急用电。城管部门安排环卫工人及时清理商户产生的垃圾;设立“城管服务岗”,配备日常维修工具、防暑药品等物品;张贴温馨提示牌,劝导消费者不大声喧哗、不噪音扰民、垃圾不落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环境。
温馨服务,聚焦弱势群体。住建部门为听障商户免费更换液化气罐智能减压阀,并通过手机打字方式为其讲解正确规范使用燃气的方式方法。城管部门关爱来许瓜农,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摆摊设点,为其解决食宿等基本生活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引导脱贫户进城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指导其提升经营技巧,帮助脱贫群众增收。
建安区将秉持“疏堵结合、科学设置、规范管理、服务民生”的原则,在放管服中激活地摊经济活力,积极营造消费新场景、培育精彩夜生活,让城市更有温度、经济更有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