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建安区坚持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于始终,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聚焦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清脏、治乱、拆违、增绿”行动,完善机制,创新载体,强化保障,合力攻坚,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切实用群众的好口碑展现开展主题教育取得的新成效。
一是高位推进,三级书记抓整治。
区委书记、区长定期组织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会,把环境整治作为建安区的一件大事来抓落实。组织开展全区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工作专班印发《建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攻坚行动方案》,指导全区16个乡镇(街道)环境整治提升。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全力实施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形成三级书记抓环境、干部带头齐整治的工作格局,凝聚起了人人参与、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提升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机制,实施攻坚抓落实。
建立完善周排名、周调度、周曝光、月评比、月考核、月观摩等工作机制,强化调度,奖优罚劣,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把全区村庄社区分为四类,一类村作为工作标杆,重点抓273个二三四类村庄环境攻坚整治提升。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一线带队观摩评比、一线督促环境整治成为新常态,比学赶超整治环境氛围更加浓厚。仅秋季攻坚行动以来,投入机械170余辆次,整治“四荒”80余处,清理杂物2500多吨;割草机除杂草,美化村容村貌,各村庄环境整洁度进一步提升。
三是网格管理,绑定任务压责任。
突出以环境整治为带动,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出发,各村(社区)建立村级监督管理和整治责任网,运行环境整治网格化责任体系,落实村组干部分包路段、包组、包户具体责任任务,以环境整治成效作为检验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考核事项,让干部绑定环境整治责任。全区376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农户落实门前“三包”,做到环境整治人人有责任,干部党员群众没有局外人。
四是加强宣传,干部党员齐上阵。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多渠道广泛宣传。在区级融媒体开设“人居环境大家谈”栏目,持续跟踪报道环境整治实况,让群众感受干部决心监督行动,让社会倾听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参与和心声,积极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整治环境的浓厚氛围。乡镇(街道)层面利用大喇叭、微信群、公示栏等途径,进一步加大宣传覆盖面。同时,全区倡导各村(社区)利用主题党日、周二扶贫日、联乡帮扶日等组织义务劳动,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整治维护提升村庄环境、示范带动群众。目前,全区各村已组织整治环境义务劳动300余次,党员群众参与人数达到万余人次。
五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出成效。
以“清脏”为基础,坚持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户厕改造为主攻方向,引入环卫公司,探索乡村污水治理路径,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让农村更干净整洁。以“治乱”为重点,组织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所站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在镇区设置集贸市场、便民摊位,施划交通标线和停车位,设立警示标志罚单治乱,让农村更规范有序。以“拆违”为抓手,实行区乡村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抽调2000余人参与专项整治,探索实施“边拆除整治,边建设改造”的片区开发自平衡模式,让农村更美观安全。以“增绿”为底色,大力推进果树进村、青藤上房、“四荒”变“四园”“五美庭院”评选等工作,采取财政投入、村自筹、知名人士、群众“三捐”等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让农村更生态宜居。
六是强化督导,加强监管促效果。
制定《建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督导检查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三级督查,严格标准督促整治,发现问题列单子限期整改,跟踪整改质量,确保整治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坚持环境整治日报告,及时掌握整治效果,累计上报工作进度照片1200多组6000余张。经持续行动,全区路域环境、村容村貌整洁效果得到维护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