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建安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电子化交易为抓手,以服务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广“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
一是实行“提前介入”、“绿色通道”、“延时服务”、“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
通过与招标单位提前对接,了解项目需求,协助招标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需求和招标计划;对重大紧急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不受工作时间限制,实行延时服务,只需提供项目要件,允许容缺办理,做到“即来即办”、当天受理当天发布交易公告,确保项目在最短的法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推动项目快开快建。
二是实现“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
所有进场交易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采用“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方式,推行开标不见面、评标在异地的工作模式。开标在网上不见面大厅公开进行,评标采取“一标多室”、“一主多副”、“一主多地”等异地评标机制,尽可能同一个项目的评标专家在不同的评标场地,分散在不同的评标室独立评标,降低人为干预风险,杜绝暗箱操作,让交易更加公平公正。
三是推进“一标一评”+“四方”公开考核评价机制。
在每个项目交易结束之后,一是由“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招标代理机构、交易中心”四方对评标专家进行客观评价;二是由“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评标专家、交易中心”四方对招标代理机构的业务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三是由“招标人、行政监督部门、评标专家、招标代理机构”四方对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服务保障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一标一评”、“四方”评价,对评价中发现的不良行为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及时发布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和投标企业等交易主体不良行为信息及处理结果,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和评价结果运用,营造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
四是创新“数字+公共资源交易”。
充分利用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优势,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和综合运用。今年以来共编制《公共资源交易每周专报》36期、《公共资源交易月报》9期,从招标计划、项目进场、发布交易公告、完成交易情况、保证金退还等五个方面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周报、月报制度,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为推动建安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截至目前,全区共交易建设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171宗,完成交易金额237092.24万元,节约资金5132.67万元,市场主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