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辞旧岁,喜气迎新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营造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和节日氛围,12月28日,在建安区实验中学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 匠心筑梦薪火传”非遗展示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众多民间艺术家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忘初心、默默传承。他们,被称为非遗传承人。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请来了麦秸画、盘纸艺术、霍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蚕丝绒球制作技艺、世宝成银器锻制技艺、邱氏毛笔制作技艺、张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葫芦烙画、传统糖画、李氏正骨等十位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了解非遗”—介绍非遗项目相关知识、“遇见非遗”—观赏非遗项目制作流程、“走近非遗”—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等环节,集中展示了众多非遗项目,让师生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活动开始,糖画体验展台便挤满了学生,只见糖画非遗传承人将糖加热后在铁板上一阵行云流水,马上就出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龙、螃蟹、小猪等,令人赞叹不已。参与体验的学生跃跃欲试,在老师指导下纷纷做出了自己喜欢的糖画模样。学生们拿着糖画,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一麦一秆绘万物,一刀一刻悟匠心。刘圆圆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讲解了麦秸画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知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名画作品。麦秸画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一般不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
蚕丝绒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红军老师通过现场示范,将蚕丝绒球复杂的制作工艺在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蚕丝绒球艳丽的色彩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实践兴趣,在2个多小时的学习制作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手脑并用,制作出了一件件略显稚嫩的绒球作品。
盘纸是一门古老的纸与指尖的璀璨艺术,用这样的小棒等手工艺道具,通过细致的卷,组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最后完成一个个精巧立体的工艺品。现场,学生们在传承人张丽伟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盘纸技艺,经过细致的卷、粘、捏、压、折、搓、盘、剪、拼等手法,来组合完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活动现场,同学们还积极参与了葫芦烙画、霍庄社火道具制作技艺、传统药香制作技艺、邱氏毛笔制作技艺等各类非遗项目体验,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各项目传承人请教学艺并有序地在布展区参观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之作。在自己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悟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唤起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传承是一种继承、一种自信、一种认同。这些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匠心”,切实让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得以传承与弘扬。相信,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匠心筑梦薪火传”活动,建安学子便是非遗文化小小传承人,承载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种情怀,彰显着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