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大显身手;种养一体化擦亮生态“底色”,变废为肥;农场功能深度拓展,农旅研学感受“诗与远方”……在许昌市建安区,生态农场建设方兴未艾,一个个现代技术与生态技术密切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体现的生态农场正在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生态技术,展现十足“科技范”
近日,走进建安区五女店镇的许昌诚润“田园综合体”智能温室,记者看到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的奶油生菜、黄瓜、辣椒、吊瓜等有机蔬果长势喜人,处处体现着科技的魅力。
“这是采用嫁接技术种植的黄瓤吊瓜,脆甜无籽。”许昌诚润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范利民表示,该温室的无水栽培技术利用井水+有机肥24小时循环不间断供养。“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对蔬果成长提供全要素营养,最后营养液回流到营养池重复利用,在保持高效用肥的同时实现无菌生产,能极大提高种植效率、减少农药释放。”
在蒋李集镇嘟嘟现代农场的水培车间,生菜、芹菜郁郁葱葱,虹吸式、潮汐式、立体式等多种水培方式让涓涓细流通过循环系统,在水池与管槽间流转,为蔬菜及时提供养分;在小召乡北寨社区,采用莲鱼共养技术的老寨河河面铺满了盛开的荷花、河底草鱼、鲤鱼等鱼类长的壮实喜人。养鱼不换水,种莲不施肥‘,昔日’龙须沟”也蜕变成如今的致富河……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建安区的各大农场里,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科学。
变废为宝,串起生态种养“循环链”
“大家好,现在工人们正在采摘的是我们的虞美人,这个品种的桃子果肉细嫩,口感软香甘甜,欢迎大家购买品尝!”7月3日,在建安区桂村乡远辉农庄,负责人刘会芳变身“主播”,在抖音直播间宣传推介虞美人、紫玫瑰、安农等多个品种的特色水蜜桃,吸引了不少屏幕前的消费者“种草”并下单。
远辉农场的桃子为什么这么甜?那是因为刘会芳有“独门秘方”。“我们有两大秘方,一是自产有机肥,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刘会芳自豪地说。
原来,远辉农场最初是靠养殖业起家,农场前身是成立于2016年的“许昌市建安区远辉农牧有限公司”。多年来形成了较大的养殖规模,直至现在,养猪仍然是农场的主业,存栏量在400头左右。
“养猪场每天都产生大量粪便,时间久了难免产生异味。与其建设各种装置处理粪便,为什么不能变废为宝,把它们作为有机肥的原料呢?”说干就干,刘会芳在养猪场旁边打造了处理池,养殖场内的粪便污水自动收集输送到这里后,经过灭菌、发酵、干湿分离等处理工序后,变成优质肥料用于滋养农作物。这样,不仅二千多株桃树有了有机肥,农场200余亩花生、玉米、大豆也用上了有机肥。为了发展林下经济,桃园里还养殖了二百多只鸡、鹅。这些家禽平时吃的是草、虫、玉米糁,粪便也回归自然成了桃园的肥料。
“我们农场生产的玉米、大豆基本都用来做成饲料,实现种养一体化发展,现在,农场里几乎没有废料,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2021年,该农场生产的“建安猪肉”荣获“全国名特优新产品”荣誉称号。
让农业种养回归生态属性,已成为生态农场绿色发展的共识。猪粪为桃树施肥,原来人人嗤鼻的“污染源”变成了广受欢迎的“营养源”。通过种养一体化,农业的废弃物实现了废料“生金”,生态农场也在创新实践中守护了自然生态。
夏日炎炎,游客走在桃园里,桃叶翠绿养眼,桃子鲜红喜人,鸡鸣鹅叫声不绝于耳,油桃酥脆爽口,水蜜桃咬一口爆汁,真是一派田园风光,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功能延伸,农场变身研学课堂
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生态农场的功能不再局限于“餐桌”供给,更是延伸到了“诗和远方”。近年来,建安区的生态农场不断探索寓教于乐新方式,成了休闲娱乐、农耕研学的“香饽饽”。
在五女店镇岗头卢村的卢氏中药产业园的“华佗百草园”里,藏红花、板蓝根、元胡等50余种中药材长势喜人。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卢氏白净丸制作技艺更为这里蒙上一层神秘的东方面纱。近日,五女店镇二郎庙小学的同学们正在中医药传承人卢军亚的带领下,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中药传统文化的魅力。
“刚刚我认识了金银花和板蓝根,没想到感冒喝的板蓝根颗粒长这样,经过炮制以后就有了清热解毒的功效。”小学生李昱彤高兴地说道。
中医药传承人卢军亚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各种药材的习性功效、中医药文化典故、中医名人故事、中医药代表人物等。“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多收获,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能够使学生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传统医学的源远流长。”卢军亚表示。
在五女店镇青云牧场,游客们观赏动植物标本,与小动物互动,做一次“大自然的学生”;在世纪香食用菌基地的菌博园,菌菇课堂、采摘体验等功能区让人探索各类菌菇的奥秘,体悟农耕文化;在陈曹乡枫宝大地耕读实践基地,开展林下研学项目普及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意义,50万棵元宝枫树的林下经济更是为大家开设实地课堂……生态农场功能的拓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农业、爱上农业。
目前,建安区获批省级示范农场1家,市级示范农场5家,区级示范农场20家,有“名特优新”产品54个,“建安灵芝菇”“榆林小米”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农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