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区建设全省最大公铁联运枢纽基地 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铁路专用线二期项目占地12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铁路专用线2公里,环场道路3千米,特货装卸平台,集装箱龙门吊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区域物流枢纽,具有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公铁联运、仓储分拨、城市配送等服务功能,为制造业集群和区域商贸活动提供全链条物流服务。预计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年产值6亿元,实现利税3千万元,带动就业500人,缩短货物运输时间40%。
(区信息股整理)
建安区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 聚焦档发加工、社火道具、童装被服等本地传统手工产业,持续加大农村电商培育力度,完善农村基层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农户利用自家庭院开展原材料采购、加工、成品制作、直播销售、物流配送等商品经营活动,提高经营性收入。目前,全区庭院式加工坊达 5000余家,每户年增收 2000 元以上,共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师 3072 人次,基本实现村级服务站“四通一达”全覆盖,72 家农产品企业入驻天猫,年交易额达 10 亿元以上。
(区信息股整理)
建安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推广“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新模式,实行“提前介入”“绿色通道”“延时服务”“容缺受理”等工作机制,创新“事项+环节”管理模式,降本提效。推进“一标一评”机制,强化信用联合惩戒和评价结果运用,营造公平诚信的交易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共交易公共资源项目150宗,其中建设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145宗,节约资金3874.47万元,节支率达到2.6%,市场主体满意度达到97%以上。
(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韩玲霞)
建安区人社局“一心多站”推动就业服务下基层 区级层面,依托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16个乡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搭建企业岗位信息和技能人才信息2个数据库和“技能建安”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数字“零工市场”等服务载体,提升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基层乡镇(街道)和重点中心村层面,建立20个“技能就业服务站”,与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无缝衔接,打造“需求、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闭环。今年来,共提供发布就业岗位8000余个,推送求职需求2400人,培训技能人员1870名,带动实现就业1700余人。
(区人社局 王勇)
建安区民政局多举措做好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数据精准摸排,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及家庭组成、就学登记等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人员信息库,完善关爱保护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开展走访慰问、心理疏导、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关爱行动,对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等基本生活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守护留守儿童暑期安全。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留守儿童共387人;暑期期间,共为153名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普查和个别疏导,临时救助留守儿童2名。
(区民政局 郑利东)
建安区卫健委“线上讲座+线下义诊”,全力护航老年健康 采用“线上+线下”做好宣传引导,线上,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视频专栏,邀请专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线下,依托“科学健身助力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开展老年健身气功五禽戏、太极戏、功夫扇等系列展演活动,利用免费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等方式,指导老年人做好日常慢病管理,提高老年人健康观念和自我保健意识。此次活动,参加科学健身展演的老年人达200余人,参加线上学习的老年人达260余人,参加线下免费健康体检的老年人达220余人。
(区卫健委 海 英 高 超)
建安区市场监管局扎实开展“食安城”创建攻坚行动 逐一走访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现场检查指导,落实包保责任制,对照验收标准,根据业态类别逐条梳理,重点对公示板公示信息、台账记录等方面进行查缺补漏、规范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教育培训,落实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并现场发放创建“食安城”倡议书,张贴创建“食安城”宣传海报,讲解创建“食安城”故事,浓厚创建氛围,提升创建质量。截至目前,已现场检查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75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6个。
(区市场监管局 胡新锋)
建安区司法局行政诉讼案件“双下降”出实效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专业培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争议化解机制,运用诉前调解、诉中调解等方式,分析研判上报案件,保证案件应调尽调。强化结果运用,定期对行政诉讼案件化解进展情况进行考评晾晒,分析研判案件败诉原因,制定工作措施,督促及时化解,推动行政诉讼案件发案量、败诉率实现“双下降”。今年以来,共组织执法人员培训20余次;召开府院联动联席会议10余次,成功调解案件4起,应诉出庭率实现100%。
(区司法局 司润泽)
建安区陈曹乡“一村一特”产业种植,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探索“一村一特”发展思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种植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培育,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农业合作社,采用农田套种方式,因村施策,发展特色小麦、花卉苗木、小辣椒、水果、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建立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乡入社农户约800户,流转土地达6万亩,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万亩,带动劳动力务工2200余人。
(陈曹乡 李卓臻)